原来地球村不是古老的传言。


文|冰点
编|陈梅希

这两天,中国的“李华”们突然收到了很多封回信。

一切开始于一周前。在美国拥有1.7亿用户的TikTok很可能会从1月19日开始被禁止使用,美国网友出于一种“逆反心理”,集体涌进了一款同样来自中国、同样基于推荐算法进行内容分发的社交媒体——小红书。

世界好像突然回到了千禧年的样子,中美两国网友在同一片互联网上热情分享各自的生活。 当美国网友得知, 许多中国人都曾在学生时代的 英语试卷上,给想象中的美国朋友写过信时,他们开始用不太熟练的中文,给中国的“李华”们回信。


外国网友手写的中文回信

起初,很多人都认定这是一场短暂的交汇,是美国网友一场叛逆的“离家出走”。快一周过去后,更多对话开始发生,更多内容被创作出来——一开始大家只是好奇鸡蛋在对方国家的售价,现在,美国网友已经买好酱油做炖蛋了。真奇怪,他们看起来都比我更有炖蛋的天赋。

最近一周,刺猬公社围观了在小红书上发生的一切,也用蹩脚的英文和五位“TikTok 难民”聊天,自我介绍前甚至翻了公司的在职证明,才知道我们的英文名叫“Hedgehog Technology”,一个老板也不会读的单词。但这个过程很温暖,作为一个主要由90后组成的编辑部,我们终于掌握了确凿的证据:

原来“地球村”不是古老的传言。


迁徙与融入:从“交猫税”到“地球村”

第一个发明“交猫税”的人已经在小红书受到了无数的夸赞。

美国网友 Elizabeth 注册小红书后只发了一个帖子,晒了自家猫的九张照片。这个帖子在三天内获得了6.6万赞和2.6万条评论。

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没有人能拒绝可爱又无害的小东西。“交猫税”的破冰作用远超大家想象,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晒猫、互夸、发meme、玩梗,掀起一阵“猫咪外交”。一些形象而幽默的“梗图”更加拉近了两方网友的心理距离,没过多久,连美国网友都迅速用上了最新的表情包或者缩略语。



作为一个典型的“TikTok refugee(难民)”,Elizabeth 也很不满美国政府对于TikTok的无端指控和强制禁令。她直言到:“既然美国觉得中国应用在盗取我们的数据,那我不如直接把数据交给中国。”她同样注册了微信,还有正在互相学习对方语言的中国伙伴。她希望能更接近和了解中国,而不是听从政府的安排更加远离中国。

来自匈牙利的Goulash23几个月前就在TikTok上的无厘头搞笑视频中知道了小红书。虽然自己并不会受到禁令的影响,但还是跟随在TikTok上关注的创作者“迁徙”到了小红书,并且愉快地分享起了布达佩斯的街景,以及自己的猫。

艺术家 LocalSalad 来到小红书是为了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因为语言不通,他之前从未考虑过下载一款中国应用,小红书眼花缭乱的界面一开始也让他不太适应。但他始终认为互相分享很重要,其他人的生活经验和作品也会启发他的创作。

总之,TikTok 难民因为种种原因选择“迁徙”到小红书——但为什么是小红书?

原因之一当然是美国网友的“逆反心理”,他们为了表示对促成禁令的美国政府和扎克伯格的反对,决定选择一款“纯血”中国应用——尽管他们完全不懂中文,而这款应用甚至没有翻译功能。

小红书是为数不多和TikTok内容分发机制类似、且开放全球注册的中文社交平台。小红书不依托于强社交关系、而依据内容本身进行推荐分发,这就为新用户提供了不错的初体验。他们不需要关注或者被关注,就能看到想看的内容、同时获得其他人的观看。

相比于更强调关注列表的“传统”社交平台 Facebook 和 Instagram,美国年轻一代网友已经习惯了 TikTok 的“For You(为你推荐)”功能。约 85% 的 TikTok 用户表示推荐内容至少“有点意思”,40% 的用户认为这部分内容“极其有趣”。而在18-34岁的“Z世代”人群中,认为推荐内容“极其有趣”的比例进一步达到了47%。

而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除了拥有这套分发机制,还能保持类似的算法效果、平台调性、用户规模的社交应用,除了抖音,好像也就是小红书了。

于是,通过算法分发,生产自世界各地的内容得以展示在完全陌生的中国网友的首页上。

在交完猫/狗/马/鸟/兔子/骆驼/狐狸/仓鼠……税之后,美国网友开始热情分享自己的生活,并与中国网友互相say hi。

Brecken Neumann 发了一张自己抱着女儿的照片,与“海那边”的新朋友亲切打招呼。1.6万条评论里几乎全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照片及问好,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在这条帖子里得到了最大的释放。


一位叫咩驼的中国网友分享了她这两天的“巡村日记”:

1月16日:今天学习了爱尔兰历史和北美原住民与黄种人的关系,上午参观MIT无尘实验室,中午见证中美女矿工世纪交流,午餐是云吃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最便宜的学生汉堡套餐,辅以全球音乐家的视听盛宴,最后在德克萨斯的农场和昏昏欲睡的小驴一起睡午觉。

1月17日:早上检阅中世纪骑士,出门和维京老哥练习扔斧头,中午水手姐姐邀请我坐她的帆船出海(雌鹰般的女人!女人中的女人!),我们在雨天船舱里喝着热茶打扑克,下午抱着小奶牛去荷兰农场晒太阳,晚上收拾收拾参加海军陆战队生日派对,今天也是高强度活动的一天啊哈哈~


“地球村”是加拿大媒体理论家 Marshall McLuhan 在 1964 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媒体能够克服物理距离使地球上的居民彼此接近。在新的地球村,村民可以知道其他人在做什么、说什么、怎么生活,甚至可以实时观察他。不论他们身在香港还是纽约。

半个多世纪前的预言,在今时今日终于得见天光。


巴别塔与乌托邦,我们究竟喜欢怎样的社交平台?

以往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社交关系或者兴趣关注,选择获取相关信息。而有了推荐算法之后,内容被直接“推”到对应的用户群体面前;反过来,用户也可以凭借特定的内容迅速找到自己的“同温层”。

Lily 是一个 26 岁的美国女生,同样是听闻 TikTok 即将被禁的消息后来到小红书。她喜欢玩一款中国的乙游——《恋与深空》,当她发布了在游戏中的图片后,迅速汇集了众多玩家与她一起讨论——因此在她看来,小红书上有她想要的一切。


作为一个坐拥 3 亿月活的平台,无论是哪个“冷圈”都能在小红书找到同好。根据小红书的官方报告,2024年二次元相关内容同比增长了160%。所以一些喜欢动漫、乙游、cosplay的外国人,很快便找到了可以讨论的圈子。

尽管算法可能会带来信息茧房,但另一方面,算法也能一定程度划分界限、减少争端。虽然在同一个圈层内,挑起对立的帖子还是会因为互动量更大而在推荐算法中占有更高的权重,但相比于把所有意见不同的用户放在一起“大锅乱炖”,让各个圈层的用户“圈地自萌”已经是当前的最优解了。

LocalSalad 很喜欢小红书的氛围,他认为这里的用户“乐观、有趣”,和美国APP相比“毒性和敌意较低”。他分享了自己的两幅画,其中一幅贴上了中文字,评论区里多数都是夸赞和鼓励。他说,会不会留在小红书要看长期印象如何,但他很希望能为小红书的艺术家社区贡献更多的内容。


这种氛围的产生与算法有关,也与用户群体有关。

在小红书,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50%。而女性用户比例高达70%,所以这里最常见的称呼就是“姐妹”。有男性用户对自己被称为“姐妹”表示疑问,评论区则会有人解释——“姐妹”是一种褒义的称呼,总体上是温和而有同理心的表现。

因此当“TikTok难民”涌入时,有小红书网友专门发帖解释:在小红书我们不说“哥们”(bro),我们说“姐妹”(sis),请不要忘记这个传统。


当然,无论什么样的群体中都必然同时存在偏激与非理性的人、以及开放而礼貌的人。但用户普遍的评价是,这个主要以“姐妹”组成的赛博社区,氛围会略好于其他的平台。

除了多元、开放、友好的社区氛围,在这场“迁徙”中让大家都感到高兴的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在这里“被看见”了。小红书不鼓励“超级大V”的存在,明星或者传统大V并不拥有更多流量,独立创作者甚至是普通用户也可以根据内容情况获得流量推荐。

Nathaniel 是一名美国迪士尼工作人员,他发了一张“交猫税”的照片后收到了非常多的互动。这让他觉得小红书和早期的 TikTok 很像,他可以随意分享自己的生活,而不用担心别人怎么看待。他一直喜欢尝试新的应用,而很久没有一个APP会让他感到如此兴奋——至于Facebook 和 Instagram?他已经放弃使用这些“老旧”APP了。

美国一些 Z 世代用户表示,Instagram 上的内容都非常精致且理想化,只有当生活中发生重大事件时他们才会发帖,比如参加派对、去高档餐厅,或者等自己皮肤更好、穿得更酷了才发。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在“24小时后自动消失”的 Instagram Story 上,随手记录自己的生活瞬间。

这听起来和很多中国网友发朋友圈的感受类似。在“熟人社交”的压力下,人们不得不包装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因此,与一些和自己同频但又陌生的人组成的“弱关系”社群,成为大家四处追寻的目的地。

“TikTok 难民”初来乍到这几天,有人晒出自己的乐高收藏,评论区就会收到来自各地不同系列的乐高图片;有的人喜欢观鸟,评论区就组成了一部“世界珍稀鸟类”图鉴;有人说想看看此刻的街景,Ta 就会收到全世界发来的“电子明信片”;还人会主动说,“我来自XXX,我愿意回答关于这个地方的任何问题”……


一支来自美国内部拉斯加州的民间乐队,在各种美妙的地方演奏

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观点并获得友善的互动,同时能打开眼界看到更多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争吵、谩骂、对立,而是真诚的彼此交流。也许我们理想中的巴别塔和乌托邦,就是这个样子了。

但,这种理想状态能够持续多久呢?


“就算是昙花一现,那也先看看昙花吧”

这几天,小红书上重新兴起了直播连麦。有中国网友实时教美国网友如何操作小红书、也有各地网友分享不同的英文口音;人们还会关注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洛杉矶的山火怎么样了、中国即将到来的“春节”是什么……

这种熟悉的场面会令人想起 ClubHouse —— 一款在疫情初期爆火的实时音频对话产品。在外出减少的日子里,全世界网友都聚集到这款应用中实时聊天对话。但很快,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ClubHouse 在随后两年时间里已经失去了高峰期80%的用户。

ClubHouse 最初采用的是邀请制,让它一夜火爆的原因也是马斯克等大佬在上面直播聊天。这种产品形态更像是“赛博公共演讲厅”,普通人只是作为听众,在互联网世界里获得了和“大佬”同场的机会。

而小红书这两天的连麦直播更像一个“赛博城市广场”,走过路过的人都可以进来聊天,交换彼此家里发生的事情。相比 ClubHouse,这种氛围可能更像 BBS 时代的“聊天室”——仿佛回到了刚接入全球互联网的时期。

另一件近期被重新提起的事情,是2023年“日推画手迁徙微博”的事件。由于马斯克接手推特并改名X后,限制了普通用户的浏览功能,导致许多日本画手集体“赛博迁徙”到了微博。当时微博专门做了产品改版,开发了一键关注等功能欢迎“日推画手”加入。

但“繁荣”并未持续太久,就出现了“日本画手被骂到退网”等负面事件,整件事现在也归于平静了。

在最初的新鲜感消退之后,社交平台势必要面临可持续的问题。

商业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ClubHouse也好、微博也好,都很难留住涌进来的这些高质量创作者,ClubHouse 更是连自身的商业化都成问题。

Nathaniel说,不论 TikTok 最终是否被禁,自己都会留在小红书。他之前曾在 TikTok 上赚过钱,所以也想看看小红书的机会。

在让创作者盈利这方面,Youtube可能是做得最好的。根据对 1500 名创作者的调研,28.6%的人认为 Youtube 会是 2025 年主要的创收平台,接着是TikTok(18.3%)、Facebook(16.5%)、Instagram(11.8%)和 X(6.3%)。

知名 Youtuber 的视频,每千次观看可以带来18美元的收入,这是基于广告商向平台支付的广告费用。TikTok 也有同样的创作者激励,但费用较低,创作者可以通过接广告、带货分佣、直播打赏等方式变现。小红书和 Instagram 类似,只要超过 1000 关注就可以开始接广告,普通用户也能在这里找到变现机会。

在中国,有一条不成文的“平台粉丝价值排序”,通常是小红书>抖音>微博。这批 TikTok 创作者来到小红书,变现能力还有待验证。

长期来看,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用户基数与社区氛围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初次相见的礼节很可能会随着了解的深入而产生观点的分歧,原本“圈地自萌”的群体也很容易因为大量“外圈人”的指指点点而受到伤害,这样的故事在社交网络发展的二十多年里曾经无数次反复发生。

所以,这种和睦友好的社区氛围以及海外新用户的热情能够维持多久,所有人都会打一个问号。也许某天一觉醒来,赛博世界又恢复成了原先的样子。

但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如果“地球村”的存在是“昙花一现”,那就记住这几天的体验,先多看看昙花吧!

参考资料:

  1. Pew Research Center, How U.S. Adults Use TikTok, 2024

  2. 小红书,《2024创作者趋势报告》, 2024

  3. Young Journalists of America, Is posting on Instagram now considered uncool among Gen Z, 2024

  4. Epidemic Sound,Which social media platform pays the most in 2025, 2025

  5. Tech星球, “抖快B站小红书” 恰饭吸金哪家强, 2021

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ciweimeijiejun

如需和我们交流可后台回复“进群”加社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