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有什么事年后再说。”

年越来越近,第一批赶春运的人已经出发了。“胆大的人”也已在“请2休11”和“请4休13”之间做出了选择,为自己早早盘算好超长假期,回家、出游两手抓。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今年过年去大理学扎染,去哈尔滨吃“非遗东北菜”正成为新流行。也有人早就惦念着亲人和家乡的味道,就等着在除夕夜一饱口福。


在春节的N种打开方式里,“回家”依旧是大多数人的选项。因为对于很多人而言,回家过年,是一年最温暖、热切的期盼。

一到过年,回家的DNA就动了

过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春节回家,是一场中国人持续千年的移动。

据中国最早一部释义词典《尔雅》关于“岁名”条的解释。“年”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叫法,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古代的春运也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另据东汉农学家和文学家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正旦,也就是大年初一,说明2000多年前就有着家人团聚、祭祀祖先的传统。到了唐朝,春节则正式成为了法定假日。

但在古代,受限于交通、政策、经济等的限制,过年返乡的人主要以异地任职的官员或者商人为主,是一小部分人的移动。比较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开元十八年,彼时30岁的李白从长安(陕西省西安市)回老家江油(现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过年。全程900公里,李白一行2人,租马加步行共花了30天时间才到家。

而今,春节回家已经演变成一场年度性的大迁徙。据交通运输部预计,为期40天的2025年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90亿人次。这也意味着数亿人将跨越山水,只为过年那一刻的团聚。


1月14日,2025年春运第一天,全国用时最长春运列车K4292/K4290开通,引发热议。这趟列车由海拉尔站始发,终点站为广州白云站,跨越了11个省区市,途中停靠43个站,总运行时长63小时15分,行程4400余公里。

这辆春运临客列车,虽然被网友称为“超级铁腚列车”,但为不少南北旅客探亲提供了方便。车票开售后,部分座席已显示余票紧张,甚至有些日期的硬卧和软卧等已售罄,处于候补状态。

变化的时代,不变的传统。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返乡传统依旧是过年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它就像是一个神圣的仪式,用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着在外漂泊的游子,在春节期间放下手中的工作,踏上归家的路途。

春节是节日,也是文化的延续。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风俗信仰和智慧哲思,也在不间断的传承中,以团圆为核心,通过守岁、祭祀等年俗,持续强化人们对于“家”的理解,坚固家族观念与亲情纽带,并形成了我们独特而丰富的社交体系和社会现象。随着春节成功申遗,回家过年的氛围也更加浓郁,更加深了我们对于文化传承的信念和热爱。

一场跨越山海,穿越人海的大移动

当我们在谈论春节回家时,其实不只是在谈论一个物理上的归途,也是在表达我们内心的期待和情感。有人把春运比作候鸟迁徙,但不同之处在于候鸟迁徙是一种生物本能行为,而春运是受文化传统和家庭团聚愿望的意识驱动。

在这场周期性的人潮涌动之中,每个移动的返乡身影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期盼,哪怕要跨越不同纬度,穿越不同温度。那句“我回来了”,于家人而言,就是最好的年。

正如在《日常生活批判》作者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列斐伏尔看来,生活需要表达,而这些表达往往集中在一些特殊时刻,这些时刻就是节日。

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就是这一重大特殊时刻。春节回家,是独属于中国的移动。就像郭晶晶在《回家》的视频中所说,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春节,我们都要回家,一遍又一遍,一家又一家。


来自视频截图

“当那句‘我回来了’响起,便有千万句‘我回来了’同时作响。”在千万家庭春节团聚的重要时刻,中国移动也在思考如何让人们更专注地享受家的温暖。

屹立于雪山的中国移动信号塔,让人们的回家之路更具保障;手机里的移动看家监控画面,则让归家的人们第一时间享受到家人的暖心迎接。此外,还有覆盖千兆网络的小区、移动爱家工程师等,都在为每一个家庭欢聚时刻保驾护航。

其实,这些温暖不只是在春节,也在每个稀疏平常的瞬间。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家”正在被构建出更智慧、更有AI的模样,并且已深刻融入到日常的柴米油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与家人的连接。


来自视频截图

或许我们周围的环境和家乡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我们走出的距离,离家乡越来越远,但这些变化没有削弱人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反而让更多人意识到回家团聚的重要意义。中国移动打造的“移动爱家”品牌,不仅在无形中为人们回家过年增添了别样温度,也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为我们与家人建立起了更紧密的情感纽带。

正如郭晶晶在出席2024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时表示,“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家是讲爱的地方。是走遍全世界后依然最渴望到的地方,而爱,是家最强大的后盾。”

春节文化已传承千年,但人们对于过年团聚的愿望始终如一。春运的人口大移动作为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的重要体现,将继续周而复始。 而 有关移动的故事,也将继续。

作者:刘蕾

编辑:王潇仪

值班编辑:礼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