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一针见血:“人老了,不在于运动,不在于喝水,不用戒烟戒酒,而是以下3件事,晚年幸福无忧!”
季羡林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精通12国语言,有生之年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尤其是梵文和巴利文,是世界上少数能独立释读吐火罗语残卷的学者之一。
季老自幼体弱多病,这一生成就非凡,但也时不时疾病缠身,小病、大病都得过,但是,他却靠着自己智慧的三不养生法,活到了近百岁。
季老用一生的实践,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人老了,不在于运动,不在于喝水,不用戒烟戒酒,而是以下3件事。
一:学会独处,自我修养。
健烨在年轻的时候,为人豪爽,广交好友,总是有很多的应酬和交际。
然而,在退休以后,他渐渐精简了自己的社交圈子,退出了同事群、同学群、亲戚群。
曾经朋友很多,亲戚也不少,关系都维护的很好,可是,一旦退休之后,他就发现不仅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连人际关系也瞬间发生了变化。
那些曾经围着他转到人现如今都已经不见了踪影,再也没有人打电话约他吃饭喝酒,亲戚聚会的时候,他再也不是亲戚们逢迎的对象。
当他看透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真相以后,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到了晚年就是一个回归家庭的过程,所谓的同事、朋友、亲戚渐渐注定成为过去式成为过路人,最后只剩下家人和自己。
所以,他不再热衷于社交,而是学会了独处,懂得了自我修养,不需要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感受自己的价值。
他开始学习写作,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原型,书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在七十岁的时候,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一时成为了亲戚圈中的名人。
但是,他却波澜不惊,继续安静的过自己的日子,又开始学习画画,学习书法,拉二胡,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最后,他在九十五岁的时候,寿终正寝,晚年生活的安宁又幸福。
季羡林说:“人世间,云谲波诡,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弘一法师也曾说:“别人怎么待你,是你的因果;你怎么待别人,是你的修行。心存善念,天必佑之。人若欠你,天必还之。”
人到了晚年,学会独处是一种重要的修养。
在经历了世事无常和人情冷暖之后,老年人会发现,过多的社交是一种负担。独处可以让人远离消耗性社交,给自己充电,获得内心的安宁。
二:凡事不较真,心宽体健。
南哲退休以后,与老伴一起到儿子家帮忙照看小孙子。
但是,老伴是一个急脾气的人,一辈子在自己这里没有受到什么委屈,却因为各种不习惯,在儿媳家受到了很多委屈,因此还被气的生病住了院。
其实,在南哲看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时候不是老伴较劲,就是儿媳妇较劲,都是较劲惹的祸。
在医院里,南哲陪在老伴的床前,安慰老伴说道:“咱都是过来人了,岁数大了,身体经不起生气上火的折腾了,不要跟孩子们计较,凡事要想开,要想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自己生闷气。”
老伴出院以后,他单独与儿子商量,一个屋檐下不住三辈人,既然无法和谐相处,就分开居住。
因此,儿子为他们在同一个小区租了一个房子单独居住,平时只有他们老两口和孩子在一起,儿子和儿媳妇下班以后才回来接孩子回家。
这样一来,接触少了,计较的少了,矛盾自然就少了,心态放平了,心宽了,一家人又恢复了以前的和睦。
季羡林说:“有时候,这星光的海洋似乎已经达到了黑暗的边缘;我满以为,在此之外,已是无边无际的大黑暗了。然而,只要一转瞬,再往上一看,依然是一片星光。”
人生最通透的活法:遇事不较劲。不和过去的“不幸”较劲,不和别人的“关注”较劲,不和自己的“平凡”较劲。
我们既要努力“追求”更好,又要不过分“苛求”完美;既要努力成就“不凡”,也不拒绝接受“平凡”。
老年人要学会难得糊涂,不要过于较真和计较。面对一些事情,装糊涂可以避免很多矛盾,保持家庭和睦,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舒心。
三:精神自由,财富自由。
新来退休之前,就提前为自己和老伴准备好了一笔养老钱,退休以后,日常生活的开销,退休金就足够了。
因此,剩余的退休金,他都会定期储存了起来。
他们的退休生活,也没有像一些老人那样追赶时尚潮流,到外地租房子抱团养老,或者花大钱买房车外出旅游养老。
而是安安稳稳的在家里养老,粗茶淡饭,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乱花钱,也不盲目消费,手里始终有钱,财富自由,有兴趣爱好,精神独立。
他和老伴一直相伴到了快九十岁,二十多年的晚年生活富足安稳,圆满知足。
季羡林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人到了晚年,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财富上的自由。精神自由意味着不再被过去的执念和执念所束缚,能够享受当下的生活;财富自由则能确保在经济上有足够的保障,不必为生活担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