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初的武康路,让人想起了一年前因《繁花》爆火的黄河路。免签政策扩围之后,岁末年初,外滩、新天地、南京东路步行街等地标景点成为外国游客的必打卡处。他们对上海、对中国的认知,也因身临其境后的所见所感而不断刷新。
在上海,好逛的不止地标景点。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山北小区,停车棚改造成了“云之丘”花园,如今种着海棠、绣球、杜鹃,居民开窗见绿、出门即景。淮海中路1857弄,一条幽静的小弄堂,在居民和青年志愿者治理下,环境干净整洁,交通井然有序,历史底蕴更显浓厚。
两处点位,前者在外滩与南京东路步行街沿线,后者与武康大楼一街之隔,最近都成了游客深度感受上海的打卡地。而支撑着繁华表象背后的,正是弄堂转角的细节管理,街区的共治有序,造就了人们在上海City walk时,感受到的“有序的松弛”。
上海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经济学家对“大国大城”的解读或能为参考:超大型城市中,每一种爱好、每一类需求都有足够多群体支撑,让专业人才和垂类场景有足够大的发挥空间,从而促进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简而概之,人民城市,人是最重要的衡量尺度。
这里能为人们的创新创业创造提供广阔天地,让每个人获得施展才干的舞台,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一座仰赖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城市,也是一座人人共享的未来之城。
南京东路步行街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这些年,上海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从“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到“两旧一村”改造,无不凸显这座城市的“人民性”。
岁末年初,黄浦区打浦路3幢老旧住房启动综合改造项目签约,首日就实现100%的签约率。居住在此半个世纪的居民感叹,“再也不用担心烧菜时老鼠和蟑螂过境”。
去年,上海啃下多个旧改“硬骨头”。再次证明,只要是“民有所盼、我有所应”的实事,即便要克服施工周期里的种种不便,老百姓对美好新生活的热切期盼,能战胜一切困难。
安全韧性,也是人民城市的题中之义。去年,上海连续遭遇“贝碧嘉”“普拉桑”等超强台风,超大城市复杂巨系统的交通、供电、供水、通讯保障以及应急响应、抢险救援、救灾救助的协同联动水平,迎来了一次集中检验。
在检验中提升,在实战中完善。聚焦城市治理现代化,上海将持续下足“绣花功夫”。比如“马路拉链”整治、推进小区道路积水点改造,以此消除平日困扰市民的民生症结、“战”时易诱发安全隐患的靶点,让“美丽街区”真正美丽,让“海绵城市”进一步造福于民。
普陀“半马苏河”
3
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在上海开展得如火如荼。
在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秘书长汪仲启看来,当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们的关注点开始从“吃饱穿暖”转向更全面的公共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恰好提供了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方案,重点不仅在于“全过程”,更在于对象是全体人民。
在基层,这一民主形式有了更具象的表现:用民主的办法解决民生问题,用协商的方式解决治理难题。
还是以“旧改”为例,面对项目产权类型混合、成套与不成套房屋交织、居住和非居住用房叠加的复杂性,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用好发轫于当地的“三会”制度,在社区代表会议、街区党建共治联盟、“零距离家园”理事会等多元平台中广纳民智、收集民意,让旧改这件居民最关切的“要紧事”,始终坚持“由群众去定、让群众来评”,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
在上海康明律师事务所主任、虹桥街道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首批信息员吴新慧看来,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就要让老百姓看到自己的需求被尊重、意见被采纳,这是最直观有效的激励方式。
徐汇斜土街道社区食堂,顺丰骑手参与助老送餐。
“12345”市民热线作为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建言献策的重要渠道,“好用与否、有无时效”,往往要靠棘手却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检验。有着42万人口的宝山区大场镇,结合辖区内“12345”热线工单超1/3都集中在物业小区投诉这一特点,去年10月推出全市首个物业服务联合体,工单处置效率的计数单位从“天”变为“小时”,为的就是“不让居民吃苦头”。
去年,上海各区根据人民建议征集和“12345”热线反映的共性问题,围绕物业与业委会共治、电动自行车管理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数十场讨论活动,更好汇聚群众智慧,畅通民意渠道。
提出人民建议,在上海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去年,开展50余天的“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累计迎来超26万人次参观,400余条留言写满6本留言簿。同时,还有社会各界参观者留下的258份关于上海城市发展的市民建议。
4
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将“城市治理共同体”的核心归纳为“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变为现实”。
超大型城市中,只有凝聚不同阶层、不同岗位的社会主体一起团结奋斗,才能共同托举城市迈向未来。
上海近年来建设了各类“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和“骑手驿站”。其中最早一批成立的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伴随滨江开发三次迁址。去年7月,中铁建工集团入驻这里空调和设施齐备的宿舍,当周边居民得知他们来自上海南站提升工程项目组,纷纷表达了对建设者的关心和对南站的深厚情谊,成为建设者们连续高温作战时的又一动力。
降低城市公共服务门槛,增加和优化“职住平衡”供给,也是近年来上海一直在攻克的课题。
眼下,可提供5400余套的虹桥人才公寓已经迎来2000多名青年白领入住。他们在上海的各行各业发光发热,这座竖起来的新型人才社区为他们提供温暖港湾的同时,正持续探索青年人才社区的治理新模式。
供应5400套房源的虹桥人才公寓
紧邻上海南站的保租房项目城开汇社区,设有拳击室、心理咨询室和座位充足的自习室。这些配置均来自青年白领租户们的需求调研,漕河泾街道还将通过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工作,努力让青年人才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中找到在上海的归属感。
当数字时代深刻改变着社会结构,新兴领域的涌现让社会群体从以往相对稳定的“板块”转向瞬息万变的个体。但上海城市吸引力的内核始终未变:城市的每一处改变,出发点都是“为人民”,变化的共建者也都是人民。
如此,“城市治理共同体”才能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效用。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