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照片中那些熟悉的场景,就是我们身边曾经的市井百态,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记忆。市井的味道,是一种最淳朴的生活、有着最接地气的味道,它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而在王挺老师拍摄的照片里,更多折射出的就是老青岛最纯正、最朴实的生活空间。

在刚刊印不久的王挺【记录中国】《青岛1985-1995{补选本}》(下册)中,继续感受到了熟悉的味道。依旧沉甸甸的画册,收藏的不仅仅是王挺老师的艺术作品,更是一段难忘时期城市印象的缩影与结晶。通过他对这座城市的观察和思考,用光和影将时代的变迁凝结成不褪色的记忆。

时光匆匆流逝,回忆往事总是让人心生感慨,也许我们都在渐渐变老,这些老照片,也将作为那个年代的时光和记忆时刻感动着我们。


潍县路与四方路口,那时的大鲍岛最不缺的就是人气。


二十多年前,四方路、黄岛路、博山路、德县路、平度路、肥城路等老街,被市场相连,市场繁荣的年代,也是生活气息最浓郁的时光。


烟火气息最旺的大鲍岛,博山路上人流拥挤,左侧的“十乐坊”,右边的“天德塘”,不觉间已渐行渐远。


上世纪80年代的延安三路,前方是延安路大转盘,照片中部牌子上的字是“台东区红领巾街”。


黄岛路与芝罘路口,每日里人来熙往,烟火气息最浓。


那时的辽宁路,车辆还是不多见,显示出一种古朴的老城区气息。


中山路2号的交际处被拆除后,一位盲人按摩的中年人推着车子走过。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部大开发及市政府的东迁,太平路、广西路等前海一带的部分老建筑也消失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太平路37号整座建筑连同周边部分建筑被彻底拆除,原址开发改建成了华能大厦。


拆迁中的石村路,曾经“西大森”的残余老建筑随着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旧城改造、胶州湾海底隧道和东西快速路三期等多次大规模的建设而被拆除殆尽。


北仲家洼一带开始拆迁改造了,1993年11月,青岛市政府决定用七年时间对市区内的棚户区全面进行改造。北仲家洼则有幸成为了仲家洼棚户区改造的第一站。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北仲家洼的拆迁改造,掀起了仲家洼这片区域的巨变。面对着如今生活和谐的成熟小区,赫赫有名的体育街,你很难与曾经脏乱差的老棚户区联系起来。


拆迁改造前的仲家洼,居民多生活在阴暗、低矮的“趴趴房”,一条胡同几十家住家户,一个院内生活着五、六户居民,一家四、五口住十来平方米是家常便饭。如今,当年的仲家洼早也已是翻天巨变。


延安三路、台东六路口,对面是还未拆迁的仲家洼,如今早已是大变了模样。


延安路大转盘旁,从台一粮店到延安路菜店,这一片区域曾经很是繁华,照片左侧依次是台东酒家、延安路果品店、台东肉联厂门市部、延安路邮局等,如今全部成为了记忆。


延安路大转盘是老台东人最熟悉的场景,左侧的理发店、食品店、茶叶店,右侧的金鹿商场,前方的台东交电,许多人至今记忆清晰。


照片左侧是建成不久的宁夏路大桥,右侧是“金鹿商场”。那时商场中经常摆着一长溜新款的自行车,但要凭票购买。“金鹿商场”与延安路大转盘一样,是这一带的地标性建筑,是很多当年约会、接头集合的首选地点。


上清路、延安路、桑梓路交界,马路上常见的还是自行车、小大头、小公共,对面的“崂山大院”还没有拆迁。


镇江路,前方是宁夏路,马路左侧的蔬菜副食品商店、东风三轮车,前方的交警岗亭,是我们记忆里熟悉的画面。


能认出这是哪里吗?延安路与明霞路路口,对面是还在的延安路花园,右侧的建筑已消失,十多年前的旧城改造,后来建成了十五大街商业住宅区。其中的一栋烂尾楼,就是右上角这里,现在名气很大的十五大街市场。


是否还会记得当年那荡漾清脆铃声的街头巷尾,作为曾经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几代老青岛的心中都是一种不灭的怀想和年轮的记忆。

青岛的街头巷尾,总有着一些只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失了很多,还有很多仍旧在我们的生活中。感谢王挺老师,在一个黄金十年里,用镜头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留下了温馨的记忆,为我们回顾家乡的过往提供了真实的影像。


本文所有照片均源自王挺【记录中国】《青岛1985-1995{补选本}》(下册)

明日请继续欣赏【王挺镜头下的青岛,80、90年代的怀旧时光(下篇)】


一年时间里,王挺【记录中国22《青岛1985-1995》】会选本、补选本(上下)三本大画册接连付梓,第一感觉就是画册的精美厚重,厚重不仅仅体现在一手拖不住的重量,更在于其中时光流影中那些珍贵的城市瞬间。

图/王挺

文/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