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余晖
1月14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赴到湖南株洲和江西萍乡、宜春等地调研。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最后一年。
调研期间,刘国中提到,“必须慎终如始扛稳责任”“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革命老区
政知君注意到,此次调研,刘国中看望了罗霄山区脱贫群众。
公开资料显示,罗霄山片区地处罗霄山脉中南段及其与南岭、武夷山连接地区,是革命老区,大部分属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范围,覆盖江西和湖南两省20余个片区县,曾是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脱贫摘帽之后,罗霄山区孕育崭新生机,老区人民向着美好生活阔步前行。
刘国中了解了巩固拓展“三保障”成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产业帮扶等情况。
“最后一年”
一个重要背景是,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最后一年。
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
在此次调研期间,刘国中强调,必须慎终如始扛稳责任,提升监测帮扶效能,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
中央的上述《意见》也提到,“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2024年10月,时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夏更生对外表示,“现在一般从发现到落实帮扶措施大概半个月时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的25个省,超六成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5年过渡期这一政策安排,构建了完善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脱贫地区始终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不过,即使过渡期以后,因疾病、事故、灾害等各种原因造成一些低收入农民家庭甚至局部区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风险仍然存在。
此前,新华社提到,“许多农村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条件不足,过渡期后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仍然离不开国家必要的扶持。”
因此,必须完善相关机制。
建立帮扶制度
此次调研期间,刘国中提到:
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基础上,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这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明确要求。
建立这一制度,是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的需要。
一个事实是,如果用一兜了之的办法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就会形成“等靠要”依赖症,甚至造成“养懒汉”的逆向激励。
此前,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说,必须把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作为常态化帮扶的重要取向,根据农村低收入人口家庭具体情况,分析返贫的风险、低收入原因是什么,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区分有没有劳动能力,实行分层分类帮扶,精准施策,提高帮扶效能。
新华社解读称,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要健全动态监测机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把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常态化帮扶范围。
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要通过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兜底,兜牢最低生活保障底线,完善社会救助举措,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基本生活无忧。
对有劳动能力的,要在保障基本生活基础上,实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大开发式帮扶力度,注重激发自我发展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强自立,通过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组织转移就业等方式,帮助他们增强“造血”能力,靠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