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马远 波士顿美术馆

册页 绢本 浅设色 23.4x25.2厘米

图中梅树自山石间斜探而出,枝干夭矫;树下两位高士对坐论道,另有一位童子面露困倦之态,似乎展现了二人俊语机锋往来,不知不觉天光流转、云移月堕的情境。这是一件笔法上比较老健,构图上比较“简易’的作品,充分反映了马远晚年绘画的特征。从画中的折枝树法来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梅石溪凫图》同出一手。此画又名《观梅图》,曾经王世贞、项元汴收藏。 (周振)


梅下论道。观此画,相应王维的一首诗:《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唐: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展现了王维中年之后对佛道思想的浓厚兴趣,这是他内心寻求精神解脱的一种体现。从禅的角度看,这是王维对尘世繁华的一种觉醒,意识到世间的功名利禄如梦幻泡影,从而转向对内心宁静和精神升华的追求。画中人,在梅花树下,一种清意味,在这清冷的冬日里,更显得清透。


马远的小幅小画,充满了清凉意。不于尘世游,对话相论道。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体现了禅宗的“独觉”精神。在禅修中,很多时候觉悟是个人内心的体验,无法用言语完全传达给他人。王维在兴致来临之时独自出行,所领略的美妙境界只有自己能够体会,这就如同禅者在冥想或体悟佛法时,进入到一种自我与佛法真谛相契合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非常私人且深邃的,是个体与宇宙真谛的直接对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是诗中最具禅意的部分。从禅的角度理解,水穷之处象征着人生困境或者思维的绝境。而王维能够在这种绝境中安然坐下,观看云起,体现了一种随遇而安、不执着于外物的禅悟境界。

这就像禅宗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被眼前的困境所束缚,心灵能够超脱出来,以一种空灵、自在的状态去接纳和欣赏自然的变化,从而领悟到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循环不息,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开启。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展现了一种随缘的禅机。王维与林中老者相遇后谈笑风生,忘却了时间,这体现了禅宗所倡导的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

在禅者眼中,世间的每一次相遇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都蕴含着佛法的机缘。王维与老者的交谈没有刻意的安排,却能如此融洽,这说明他已经放下了世俗的计划和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中,从偶然的人际交往中也能体悟到生活的乐趣和佛法的智慧。

与每幅画的相遇,都带着这种偶然,即兴解读,即兴联想。这幅画,这首诗就这样偶遇了。王维和老者就这样在幽谷中相遇,对谈。如何进入一幅画,王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整首诗宛如一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从“晚家南山陲”开始,诗人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山居的背景。“兴来每独往”像是画卷中的一个人物动态,描绘出诗人独自在山间行走的场景,给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则是画面的重点部分,有山水的线条,水穷处的溪流山谷,和天空中云的动态变化,通过远近、高低的对比,形成一种极具层次感的构图。最后“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又在山水之间添上了人物互动的细节,使整幅画更加生动、丰富。

用王维的这首诗,观此画,一定也不觉得突兀,就好像王维带着童子在山中悠游,在无路处见梅花,偶遇林中隐者,就这样坐而论道。而我们的小童子却不懂自家的主人的心意,不动这荒山有什么好玩的,和着老人家有什么好聊的呢?听得直打瞌睡!


此画如王维的这首诗,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意境。

王维诗中描绘的南山景色,实际上是他内心心象的外在体现。山水在他的眼中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他内心追求宁静、超脱的精神世界的象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所展现的山水变化,反映了他内心对于生命变化的一种坦然接受和欣赏。

他眼中的山水有了灵性,是因为他将自己的禅心赋予了山水,山水成为了他表达内心境界的载体。而世的山水画家们,也是以画之形象写自己的心象,心意。

好,这幅画到这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