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哪个维度看,汪峰都不是一个悲秋伤春的艺术家。

出道30载,从他专辑的名字就可见一斑。

这些名字,要么是各种地名、时间,背后隐隐指向他生命中的重要坐标:

鲍家街43号、果岭里29号、2020、拾叁……

要么,就是表达观念且独树一帜的感叹,谈的是向内而生的反求诸己:

信仰在空中飘扬、生无所求、也许我可以无视死亡……

不论从什么角度解读,你都很难在汪峰的专辑名里面找到那种形而上的“大词”、老生谈的“套词”、意绵绵的“骚词”。

或许,煽情从来都不是他的主旋律。



最近,汪峰上线了他的新专辑《人海》,不是多么抽象的坐标,也不是多高深的价值观,就是一个简单而开阔的意象,托起隽永情怀:

芸芸众人,聚散成海,三十载铁马冰河,留下一枕鸳梦旧忆。

梦醒时分,很多当年的问题,而今都如同呼吸般自然地,一一找到了答案。



早从2024年12月16日起,汪峰就已陆续放出了《人海》的部分歌曲,比如这首《一代人》。

“远方隐约的滚滚雷声,伴着暮色般的布鲁斯在公路上回荡……”

我必须承认,《一代人》叙述技巧、文字铺陈之精彩,甚至让我一度忘记了抓耳的旋律、斟酌的配器。



很可能是受了鲍勃·迪伦的影响,汪峰的很多歌词,会有一种如影随行的公路感:

在满地的烟蒂、空酒瓶中醒来,套上油渍斑斑的皮衣,残破脏脏的牛仔裤,一脚跨上身边的重机车,表情冷酷地向天际线疾驰。

空气里,都是黄沙和自由的味道,颓废又浪漫,未知又向往。

某些层面来看,汪峰和鲍勃·迪伦的共通处还有很多:

比如,以始终革新者的姿态,去不断推翻自己、超越自己;

比如,跳脱对与错的肤浅评价,始终走在时代前沿,但又不忘用温暖歌唱,治愈时代之殇。

汪峰曾回忆道,在写《北京北京》前,他听着鲍勃迪伦的歌,去了一趟建国门。

“一切已经变得完全物是人非,但有一种核心的、燃烧的东西一直在我心里,我相信是他的歌声,他的那些诗句可以给我心里面那种冰冷的状态带来温暖。”

然而,仔细斟酌之下又有不同,鲍勃·迪伦在他的公路上,飙着公鸭嗓,凌乱的扫弦,流淌着不拘一格的飞扬和落寞。

汪峰的音乐,常怀东方美学的审慎,所以在唱完“狂野的错乱,不羁的流放”之后,他将话锋一转,“一代人来了”“一代人老去”,将感怀化成了生命的悲歌。



同样的观感,也出现在新专辑中那首《四千公里》中,这首虽是情歌,但写得似乎比《一代人》还要“猛”。

“我要找到你,只说我爱你,还有我走了足有四千公里。”

口中唱的,明明是情爱、是埋怨,间奏的吉他直接爽得飞起,这完全不似老男人的情路,充满了果决、果敢,还有人间清醒。

这首歌流露出的,更像是少年人,并且是刚走出穷街陋巷、四海为家的少年,才能有的独特荷尔蒙,愣头愣脑,头破血流。

而这恰恰又是公路文学习于表达的,不管不顾的上路,热血上头的错过,生命短暂,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然,公路感最强的,其实是那首《海拉尔的风》。

感情和弦乐交织的前奏,尤耐咀嚼。

这是一首非常私我的歌,谈的都是很个人的命题,但它又不拘泥,听感很大气。因为“海拉尔的风”就是代表着一种意义,一种对生命的感怀。



随着这种喟叹和旋律同时上行,之前的壮怀激烈,渐渐化作感时溅泪,直到物我两忘:

“海拉尔的风在哭泣,其实我已经能够不在意,在意某些世事和孤寂……”

聊到这里,大家也应该看出来了,汪峰的“公路文学”,其实就是生命!

而且是以一种很古典的思考方式。

不论是摇滚还是民谣,不管是黑白键还是电吉他,陌路黄沙,他有鲍勃·迪伦的影子,不过他唱的不是“这很容易解决,你可以把这些东西扔在61号高速公路。”

而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如果不是汪峰的歌迷,可能很难完全弄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海》里面这些歌。

专辑里几乎每一首歌,都可以与从前的经典作品上下互文:

遥想当年,异国街头,寻找心灵安栖的《加德满都的风铃》,最后发现,最治愈的不过塞外河谷,不过《海拉尔的风》。

曾经少年,愤世嫉俗,一而再地诘问这个世界,“我该如何存在?”而《存在》的终极之问,融化在茫茫《人海》。

走向未来,在二十多年前的《妈妈》里,他一遍遍呼号求救:

“妈妈,你听见了吗?妈妈,帮帮我。”

兜兜转转,到了二十年后的《回家》,他已经走出了很远,他不再呼救,而是只想着回家:

“我想回去,妈妈,回到最初像从没来过一样。”



当然,最令我感慨的,还是那首《我真的需要吗》,与鲍家街43号时期的《我真的需要》,仅一字之差。

对很多摇滚乐迷来说,1997年的《我真的需要》是一首惊世骇俗的作品,一点都不夸张。

厌世天才般的范儿,纯正的布鲁斯摇滚,还有天才表现欲的歌词,至今读来仍汗毛倒竖:

“我灵魂的影子挂在那个墙上,没有脸没有心脏,爱情是放在兜里的一颗炸弹,生活像件背心破烂不堪。”

坊间一直流传着汪峰早年的奋斗故事:辞去铁饭碗,离家出走,20岁出头的他搬到了一间没有暖气和炉子的地下室里。

一年寒冬,汪峰躲在小屋里创作,饥寒交迫,母亲看到后实在是心疼,要求他赶快回家.....

所谓“摇滚”,真正的内核无外乎内心的需要,叛逆的、呐喊着的歌词,就是当年那个年轻人所能做的,最摇滚的事情。



时过境迁,当年歌词里“落叶纷纷的大街”,变成了而今“锂电池的城市”,当年收音机里的“怀旧歌曲”,如今变成了便利店“荒凉的抖音”。

这首《我真的需要吗》,完全摆出了一派反传统的派头,掉过头来回看年轻时坚硬的信仰。

“现在我还是有些孤单,比1997多了一丝茫然,有了爱也有了存款,可并没有想象的温暖……”

如果,当年追求的一切是错的怎么办,如果曾经认为坚不可摧的一切,失去了意义怎么办?

汪峰给出的态度耐人寻味。

他没有用“值得”或者“不值得”这样世俗的标准,去衡量三十年间发生的一切。



他只是说:

“幻想着某些也许的幸福,恐惧着某种可能的崩塌,可恨的是我还在爱着爱情,可怕的是我还在梦着梦想。”

祈福,超度,许愿,忏悔,生死哲学,死生大矣;

僧俗,朝野,出入,家国,梦幻泡影,幻梦如来。

汪峰用自己的敏锐与真诚,在日渐喧嚣中划出了一道道孤独自省的深痕,用真实的声音治愈时代。



新专辑发布之后,汪峰说,这些作品中最能够站在时间原点穿越时代的,是那首专辑同名歌曲《人海》。

“我觉得它是可以经受时间的考验,它讲述的,也是不受当时那个时间点,和那一段时间的约束。”

发散一下,深聊一点。

关于“人海”这个名字,有两种解读的方法。

其一,当然是人海茫茫,“鲸鲵人海涸,魑魅棘林高”,社会众生都在这个“海”里。

这显然是更适合汪峰的概念。

前几年汪峰还做过说唱、Trap音乐,让不少听众认为他身上有隐隐然的“江湖气”。

而个人觉得,之于江湖的圈子文化,草莽文化,汪峰的诸多尝试,总在打破“壁垒”。

这是一种包含人文色彩、照见底层的关怀精神。

剪寸头也罢,玩说唱也罢,从不是为了耍狠,也不是为了哗众,而是用歌词,狠狠戳向这个时代的痛处。

与其认为他有“江气”“湖气”,不如认为他有“海气”,人海的海。



另一种,就是人生海海。人的一生像海一样沉浮、飘忽不定。

正如,谁能想到当年那支令人惋惜的鲍家街43号,竟然会在多年之后,又一次站上了热门综艺的舞台。

当年那首唱了无数遍的地下摇滚,居然会以类似于平克·弗洛伊德的样貌重生。

正如,谁又能想到,当年那个不肯认命、离家出走的少年,在功成名就的三十年之后,在2025年的开端,居然突发奇想,做了一张“反传统”的专辑,既照见青葱岁月,也照见五蕴皆空。

这张专辑里,有一句话,我觉得是点题妙笔:

“当我从回忆里望着自己,这是一个多么悲伤的家伙啊。”

悲从何而来?

曾经,他的耳边是“伴着国产压路机的声音”“听着隔壁提琴的抽泣”,而今,他听到的尽皆“伴着起重机和百合的轰鸣”“听见街角引擎的抽泣”……

慈是同乐,悲是拔苦。



这样的“疼痛”从来没有消失,它只是改头换面,不同的形式,周而复始地和生命的某个阶段不期而遇。

可能,摇滚乐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更不是通往极乐的独木桥,它只是一种自我的“证道”,四万八千法门中的一种。

直到那个“悲伤的家伙”,忽地顿开金绳。

今日方知我是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