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阿妮尔)为何如烟似雾的传统梅雨减少了,小雨和毛毛雨多被极端降雨或高温干旱取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团队首次科学构建三维烟雨偏离度指数,清晰揭示东亚梅雨已逐步丢失传统特征,进入“新常态”。近日,该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十大重大进展。
烟雨江南这一景象伴随无数诗词深入人心。据悉,梅雨通常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以小雨、毛毛雨为主,云雾比较浓密。通常情况下,江南烟雨需要持续弱降水条件,近地层相对湿度超过95%,温柔的雨水恰到好处地滋润了拔节和孕穗期的水稻,也易形成烟雨朦胧的美丽景观。然而,近年来,“婉约”的梅雨似乎不多见了,衣物也不再容易发霉。
“我们的研究结果首次清晰地表明东亚梅雨已经逐步丢失了传统烟雨特征,梅雨已经进入以‘不霉’为特征的新篇章。”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介绍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首次构建三维烟雨偏离度指数,包括连续的无雨日数、80%雨日的平均雨强和高于70%分位数的体感热日数,发现1961年至2023年我国江淮梅雨的烟雨偏离度指数都更显极端化,且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研究还发现,“梅雨不霉”的趋势80%可以归因于人类活动;全球增暖除了导致大气含水量增加外,还会通过增强垂直运动和水汽条件的变化幅度影响梅雨的性质;未来增暖情景下,传统梅雨将变得越来越罕见,而代之以极端旱涝,江南烟雨或将难得一见。
据介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丰富的气候资源和复杂的气候系统,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开展气候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前沿研究探索气候变化的规律,构建越来越精细化的监测系统,将为气候预测、灾害防范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阿妮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