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百忙之中的毛主席,收到了一封来自曾经私塾同学郭梓材的求助信。信中,郭梓材简单讲述了自身的困难,向毛主席求助,希望主席能够给他安排一份工作,在生活上有一份保障。
看了来信后,毛主席非常重视,在回信中这样写道:
“来信收到,极为欣慰。北京人浮于事,吾兄工作问题,还以就当地熟悉吾兄情况的友人筹谋解决,较为适宜。愚见如此,尚祈斟酌。”
从回信内容来看,对郭梓材安排工作这一要求,毛主席显然没有答应,此事最终如何解决,最后郭梓材的生活有所好转了吗?
郭梓材的父亲郭石桥和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都是当地的商人,平日也互有来往,关系不错。毛主席13岁那年,前往井湾里读私塾,这所私塾距离家里十几里路。
那时,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且路况复杂,到处都是山,一个十来岁的少年,十几公里的路每天少说也得走三四个小时,极为不便。
巧合的是,这所私塾是郭梓材的大伯郭伯勋所设,因为毛、郭两家亲密的关系,毛主席时常能够借宿郭家,极大方便了学习。
郭梓材比毛主席小四岁,两人同在私塾上学,自然而来就熟悉,成为很好的同学。
毛主席学习刻苦,努力上进,且不拘于四书五经,对一些新知识也极为感兴趣,如地理,物理,小说文学等。
旧时代的私塾,教书先生的思想大多不开明,认为只有学习四书五经这种才能成才,学习其它是“顽劣”的表现。
对于毛主席这样的学生,郭伯勋并没有苛责,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材,采用鼓励的方式,积极正面引导,此举让主席受益良多。
毛主席年纪轻轻就学识渊博,很有见地,让郭梓材非常敬佩。两人交流时,毛主席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郭梓材的世界观,对主席心系百姓的爱国情怀,他也是由衷钦佩。
几年后,二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郭梓材在家人的安排下,继承家业,过上了平淡的生活,毛主席拒绝父亲的安排,选择走出大山,前往湖南长沙学习,接受新思想的洗礼,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武昌起义后,革命的声音迅速传到长沙,毛主席等人不甘落后,决定参军报国。当时,毛主席想起了好友郭梓材,拉着他一起参加了湖南新军,二人成为了战友。
值得一提的是,郭梓材的妻子刘天民是毛主席妻子杨开慧的好友,两家人的关系相当密切。大革命时期,郭梓材夫妇受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影响,在韶山当地参加农民运动和革命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当毛主席回韶山开展革命工作时,郭梓材在湘潭一电灯公司工作,期间,在郭梓材的配合下,主席得以在电灯公司发展革命力量,宣传先进思想。
郭梓材冒着生命危险,为毛主席整理会议纪要,负责会议安全,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出钱又出力,尽到了一个好兄弟的情谊。郭梓材出色的表现,在毛主席的介绍下,他光荣加入了共产党。
随着革命形势不断恶化,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带领部队上井冈山。郭梓材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选择脱离共产党,继续在电灯公司上班。
早年,郭梓材家里有些积蓄,投资入股电灯公司后经营不善破产,从此过上了拮据的生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革命生涯,成为国家的领袖。当郭梓材得知这一消息后,内心十分激动,为好友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希望得到主席的救助。
当时,郭梓材被安排在当地某厂担任会计,因为“成分”问题,长时间拿不到工资,加上他们夫妻二人体弱多病,生活压力巨大。
经过一番纠结,1950年,郭梓材还是选择给毛主席写信,在信中说明自己与妻子的处境,希望主席能够在北京安排一份工作,过上安定的生活。
毛主席与郭梓材的交情不浅,按理来说,帮助老朋友安排一份工作,也是人之常情,相信众人也都能理解。
可毛主席并没有这么做,身为一国领袖,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十分严格,从不为亲情徇私,不为旧牟利。
试想,毛主席一生交友甚多,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如果为郭梓材破例,后面更多人请求帮助,到那时主席又该如何处理呢。
最终,毛主席在回信中劝导郭梓材,工作方面“还以就当地熟悉吾兄情况的友人筹谋解决, 较为适宜”。
考虑到郭梓材夫妇生活困难,毛主席从自己的稿费中寄出300元,这笔钱对郭梓材一家来说犹如甘露,改善了生活。
此后多年,毛主席时常挂念郭梓材一家,先后给寄出亲笔信4封,前前后后用稿费资助6笔钱,共计1700元,在那个年代是一笔不小的钱。
毛主席是领袖,也是普通人,有三姑六舅,堂亲表戚,还有老朋友老战友,这是绕不开的。
对待亲朋好友提出找工作,引荐的请求,毛主席向来是快刀斩乱麻,直接拒绝,这种方式效果不错,不给任何人留幻想。
当然,毛主席也十分重视亲情,与亲朋好友保持书信来往,对切实困难的人,给予一定的支持,同自己的稿费给予资助,郭梓材夫妇就是一个例子。
公是公,私是私,毛主席公私分明,处理相应事务时高度的原则和艺术,令人钦佩,不愧为人民拥戴的领袖。
参考资料《毛泽东家书中的亲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