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灾区位于高原高寒地区,震中10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4471米。

强震来袭,生命至上。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地震发生后,原本按照计划已经返沪休假的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组团式”援藏医疗团队、教师团队和5名市政府驻西藏办事处干事立即响应,相继在两天内逆行返回援藏期间的岗位,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沪藏两地手足情深30年,为了更高效地进行灾后救援,1月8日凌晨,上海市卫健委紧急调配组建12人医疗团队赶赴灾区。

1995年开始,根据中央“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决策,上海已经派出十批援藏干部和人才队伍对口支援日喀则。上海援藏干部在日喀则市直单位以及定日、拉孜、江孜、萨迦、亚东五县任职工作。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也是由上海援藏人才队伍一批批接力建设而成。

危难时刻显本色,大事难事见担当。抗震救灾无疑是一场“大考”,这不仅是对口支援成效的考验,更是对党和政府动员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检验。

如今的重大灾难救援,除了迅速高效外,还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来自上海的思路和理念在其中发挥了不少作用,这也正是援藏核心要求之一——从“输血”到“造血”。

正如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组长彭一浩所言,“对口支援政策30年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离不开援藏工作长期积累和沉淀,无论是医院、学校、道路还是机场,各方各面都有所体现。也让这次救灾能够迅速反应,高效救援。这些年的援藏力量,也让当地干部的能力和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智慧化和信息化水平都有所提升。”

1月8日起,记者跟随上海援藏干部重返日喀则,记录强震来袭后的瞬间,也见证珠峰脚下上海援藏干部、医生、教师团队在震后十日间的救灾支援行动。


日喀则上海中路街头的横幅。李楚悦 摄

震后日喀则

远山白雪皑皑,人群静默伫立。

1月13日9时30分,西藏定日6.8级地震遇难同胞悼念仪式在受灾最严重的定日县多地举行。参与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公安民警、医护人员、青年志愿者及有关企业员工、干部职工、震区群众代表数百人,脱帽肃立,向遇难同胞静静默哀……

定日县人民武装部政委杨斌站在定日县县政府默哀的人群中,想起7日前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地震持续了20多秒。9时15分,杨斌动身前往受灾村庄。“当时我正在县里工作,县委县政府提了一些要求,让我尽快出发。”

他和一名干事组织了20名民兵立即向乡里出发。杨斌所在的前车开到通来村时,有一位母亲站在路边,手中抱着刚刚从废墟中救出的孩子,向杨斌拦车求助。他立刻下车,让司机将孩子送往医院。

9时50分,杨斌抵达长所乡森嘎村。村口站着被吓懵的村民,哭着向杨斌求助。此刻,村子里逃过一劫的村民在村干部的组织下已经开始在废墟中救人。看着倒塌损毁严重的房屋,杨斌意识到这里是重灾区,他和手下一名干事决定留下来救人。

10分钟后,村子里涌进来自消防、武警、民兵不同方面60多人的救援力量,伤员被陆续救出。

10时20分,杨斌看到头顶有直升机到达现场勘察,然而由于附近电线太多,直升机最终没有落下。

10时30分,部队和救护车相继到达现场,更多人开始投入救援。“好几台救护车来回跑。”杨斌眼见着转运了十几人。

由于西藏地区民居大都以一二层土坯小楼为主,没有太多复杂结构的建筑,且人口数量较少,乡县两级对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掌握清晰,村干部和乡干部很快逐一摸排出受灾人员,救援在24小时内基本完成。

当晚至8日中午,灾民们陆续搬进了帐篷,救灾任务也从人员抢救转移到牲畜抢救。老乡们的牛羊也陆续从废墟中被救出。9日开始,震后救灾进入了安置阶段,大量的部队官兵开始支起炉灶,炊烟在灾民安置点袅袅升起,孩子们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白色的板房渐渐出现在帐篷旁的空地上。

在县城,地震来的那一刻同样惊心动魄。房子左右晃动,仿佛撕扯一样。“我们跑出来后还在地震。当时室外温度是零下17度,跑到楼下才发现我俩拖鞋都没来得及换,脚冻得不行。”徐坤说。

2024年12月开始,作为上海文旅援藏项目的执行方,上海锦江集团西藏珠峰项目驻场总经理徐坤和上海锦江珠峰项目运营总监刘恺长驻定日县城工作。

1月11日,徐坤和刘恺在定日县城见到了前来慰问的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援藏干部、日喀则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葛永铭和上海锦江集团援藏干部、日喀则市珠峰文旅集团副总经理辛作伟。回忆起惊心动魄的一幕,徐坤和刘恺仍心有余悸。

很快,刘恺和徐坤参加到当地县城救灾工作,起初在县医院门口帮忙扎帐篷,后期开始参与搬运物资。徐坤记得,县医院门口的救护车往来不歇,直至7日下午才逐渐减少。

“人都安全吗?”1月7日9时多,看到手机弹出“西藏日喀则发生6.8级地震”的消息,身在上海的张小波立刻打电话给校长助理拉平了解情况。

张小波是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领队、日喀则市教育局副局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是上海对口援建的学校。地震发生时,学校有334名高三学生尚未放寒假。

震中所在地定日县是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定日县教育局副局长、定日第二初级中学校长汪海鲸对口支援的地区。地震发生后,他同样立刻询问当地情况,挂了电话就开始订票。


上海第十批援藏干部 、定日县教育局副局长、定日县第二初级中学校长汪海鲸,在13日晚定日群众经历多次严重余震之后来到措昂村看望孩子们。赖鑫琳 摄

张小波几日奔波调研了解到,受灾各县中,有多所学校校舍严重受损,也有不少学校校舍经历地震出现多处裂缝。如何安置并安抚这些受灾学校的学生,成为教育力量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他迅速与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联络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团队,培训各个县的教职工志愿者,根据当地受灾情况,走访可能有心理需求的家庭。

现在,这些援藏教师们最牵挂的事,是如何尽可能减少地震对学生的心理创伤、确保春季顺利复学复课。


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领队、日喀则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小波 李楚悦摄

重返日喀则

“能回尽回。”彭一浩记得,地震发生后上海援藏干部群里的他只转了市委领导提的这四个字要求。

很快,群里开始相继贴出各自的航班号。两天之内,县市两级的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共计80人全部中止休假,重返日喀则,立即投入救灾工作中。

最早抵达震区的上海援藏干部是彭一浩本人。

1月7日,返沪休假的彭一浩正在上海市审计局开会,得知定日地震的消息后,立即购买了当日14时的机票,22时抵达拉萨。

下飞机后,两台车迅速向灾区驶去。深夜的318国道上,因车灯惊吓到路边的牦牛,彭一浩乘坐的车辆被牦牛撞上。迅速调整到另一辆车后,车继续向震中驶去。

“必须要第一时间到一线去,没有去过一线的和去过一线的人,掌握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彭一浩说。

凌晨时分,上海东方卫视连线的视频画面中,仍在赶路途中的彭一浩插着氧气管讲述了灾后一线的情况和上海援藏力量的安排。

1月8号凌晨4时,抵达定日县长所乡后,他先前往县指挥部与当地县领导交流基本情况,回酒店短暂休息后,7时半起床,车继续向受灾乡村驶去。

此时,地震灾区的救援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伤员大部分已经完成转运。

1月8日清晨5时半,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浩带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华山医院组成的12人支援队伍在上海市虹桥机场准备出发。

上海市副市长陈宇剑、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闻大翔前往送行。队伍涵盖骨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等方面的专家和医护人员。

地震发生后,上海近50名医护人员奔赴灾区。

上海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急协调,调拨了首批2000件防寒服、2000条棉被、2000个睡袋运往灾区,2000件饮用水、5000提牛奶、10000件方便面直送定日县。为保证救援物资尽快运输,东航当晚紧急从原来的窄体客机——空客319机型调整为运能更大、高原型宽体机型——空客330飞机执行该航班。

地震发生前,有4位与彭一浩相熟的地质专家正在日喀则聂拉木县工作。很快,他们与彭一浩在定日会合,进行灾后勘测,初步摸排灾情。据专家在现场的初步判断,无法居住的房屋超过一半以上。

彭一浩走访受灾群众时,有两户人家让他一直放心不下。

“上午在曲洛乡看到的那户有4个孩子,父亲双腿残疾。之前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母亲,但她在地震中去世。小朋友年纪都很小,最大的是读高二的姐姐。这家在灾后相当于完全丧失照顾孩子的能力。下午在长所乡,在帐篷里遇到两个失去孩子的妈妈,两家一共三个孩子全部在地震中去世。”彭一浩回忆道。“这样的家庭我们要重点跟进后续的救助。”

在上海市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第一时间联合澎湃新闻共同发起“申城有爱 情暖定日——驰援日喀则定日等地抗震救灾”专项行动,接受社会捐款捐物。

在乡里星夜兼程跑了两天后,彭一浩回到位于日喀则市政府里的上海援藏公寓。此时,所有的援藏干部均已就位。在日喀则市级灾后工作中,上海援藏队伍加入物资调配小组。

地震发生后,国家调配、社会捐赠的救灾物资短时间内涌入灾区,日喀则从未经历过如此规模的地震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救灾考验,难免缺乏经验,急需一套规范的物资仓储模式。“物资调配最重要的是理顺关系。日喀则市委领导认为上海的同志心细,将这样的任务交给我们更加放心。”彭一浩说。

这并非一项容易的工作。相较于抢险救灾现场的紧迫性来说,物资分配工作没有太高的显示度,却需要打通每一个环节,以保证物资通畅,还得确保公平性。


发改委会议室,物资调配小组例会现场。李楚悦 摄

1月11日晚,日喀则市发改委办公楼的一间会议室里,由彭一浩领衔的灾后物资调配组例会一直开到深夜。“清楚了没有”“谁管的”“到底几天能清楚”这样直接的问题不断提给在场的所有干部。

上海援藏干部们迅速分析后发现,建立起良性规范的收发制度是当务之急。

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审计局副局长姜曙接到任务:在保证原本审计工作顺利展开的同时,负责灾后物资调配组仓库现场的管理,迅速理顺物资进出流程,形成规范系统。


11日深夜,发改委会议结束后,上海援藏干部返回公寓。李楚悦 摄

为了更高效地理顺仓储空间流程,上海援藏联络组联系到了以物流见长的电商企业。该企业委派4名专业人士负责全面协调并指导仓库的资源管理流程。与此同时,上海援藏团队还依托先进的物流管理软件的线上系统,大幅提升了物资仓储调配的效率。线上系统利于便捷管理多个仓库的物资,不仅可以用手机来操作,还能详细记录物资名称、数量、保质期、来源单位、图片留痕等入库信息,以便后续追溯和管理。

上海干部更擅长将事情交给完善的系统处理,避免过多的人为因素混杂其中。“你可以按照规定执行,仓储管理正是如此。这套系统和制度建立起来也不仅仅只是为了这一次抗震救灾,我相信这也将成为当地工作的一种经验积累。”彭一浩说。

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市级层面的仓储物流我们理顺了,我们能够做到及时调配到县,但目前比较担心的是‘最后几百米’,村一级如何有效、及时、公平地发放物资。我们也希望尽可能地从前端到末端全程确保落实到位。”


16日上午,上海援藏团队在仓库搬运物资。受访者供图

把救灾工作做细致

上海市援藏定日小组组长、定日县委常务副书记袁德刚和定日县副县长朱冬锋都是来自上海松江区的援藏干部。定日县是此次地震震中,多个乡受损严重。

1月9日,袁德刚在乡里跑了一整天。先是去了县委指挥部拿到当日工作简报,随后前往定日县卫生服务中心、定日县措果乡中心小学了解情况。时值隆冬。袁德刚眼下最重要的事是让受灾群众尽快入住板房,考虑到当地每户家中人口众多的情况,还需要对板房进行进一步分配。


上海松江第九批援藏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赖跃兴在定日县中心医院帐篷病房与本地医生会诊,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赖鑫琳 摄

从帐篷搬入板房,并非只是一件事。

“我们在这方面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不仅要详细考虑老百姓生活便捷程度,还要考虑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等问题。”袁德刚说。比如,和板房配套的厕所设施就亟待解决。走访途中,他反复交代,厕所的建设一定要配合医生指导,防止疾病传播的可能。

长所乡森嘎村是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中受灾最重的村庄之一,当地海拔超过4000米。冬日风沙巨大,吹得人睁不开眼。

在森嘎村的帐篷间穿梭的朱冬锋从头到脚都是泥沙,看不出一处干净地方。“不瞒你说,我回去衣服直接放地上,也不用洗了,明天继续穿。”朱冬锋说。眼下,他无心注意个人卫生,如何解决灾后重建成了最棘手的事。

1月10日,朱冬锋在森嘎村的一户灾民的帐篷里待了3个多小时。“我们想推进灾后重建工作,需要把灾民损毁的房屋推倒重建,但在清理废墟前,首先要征得老百姓的同意,保证灾民的贵重物品都已经取出。”

事情并不顺利。为了推进这项工作,朱冬锋打算从村头一户入手,打出样板。但这家以户主尚未回来拒绝谈话,只能换个方向从村子另一头开始谈。这户人家起初很爽快,只要求拿出家中一个存放贵重物品的铁皮柜。在救援队的帮助下,柜子取出后,户主又想起还有四个柜子,评估之后发现,这四个柜子,好几个人都抬不动,实在难以取出。还有存放的几百斤青稞粮食,也很难在危房中轻易转移。

朱冬锋觉得沮丧,曾经在上海做过动迁工作的他思来想去,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把工作做得更细致。

第二天,由当地百姓亲自指挥挖掘机,拆一点,挖一点,取一点,清理废墟的工作缓慢推进,一天只拆了一户。但朱冬锋很有信心,“万事开头难,一户的工作做好了做细致了,后面就容易推进,速度也会加快。”

现在,定日县的村民们住在临时安置区域,板房基本就位,吃、住及御寒设备已全部保障到位,后续还将提供暖炉等更多取暖设备。社会各方捐赠的物资及时送达,也较为充裕。奶粉、女性护理用品,以及临时照明等稀缺物资和设备,也正在进一步协调。

4400米海拔的萨迦县灾情严重程度仅次于震中的定日、拉孜两县。在萨迦,最知名的是当地的藏传佛教寺庙萨迦寺。

上海援藏干部、萨迦县副县长缪彬斌分管文旅部门,震后他立即对萨迦县的文保单位展开了灾情排查。“萨迦寺是离震中最近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幸只有一些小的开裂和一些梁柱的歪斜,没有大的结构性损伤。”这也让他松了一口气。

麻布加乡、雄麦乡、扎西岗乡是萨迦县最接近定日县震中的乡,因此集中在较安全处设置安置点。“这三个乡翻过了一个山头,对面就是定日县的长所乡。”缪彬斌描述道。在其余一些零星的受灾程度较轻地区,县里则是为群众在房前屋后设置了临时性的帐篷。

“板房这一块的确还有一定缺口。”他坦言。据介绍,萨迦县板房的需求量约有一千五六百套,目前约三五百套板房已陆续到位,工作人员正在马不停蹄地搭建中。由于板房物资的供应速度相对缓慢,萨迦县的受灾群众目前仍是居住在过渡帐篷中。

目前,日喀则市联络组请来的结构安全检测的相关专家正集中在萨迦县各地开展房屋检测评估的工作,“从我们现场看的情况,有一些乡镇上的房屋需要重新立地建设。”缪彬斌表示,在专家的评估下迅速开展重建规划,方案是未来工作的一大重点。

灾后重建持续推进

1月14日,设立在发改委会议室的物资调配例会刚刚开始,电路发生故障,四五十人的会场陷入黑暗。但似乎没有人在意光线,一切如常继续。应急灯被放上桌,会议议程再次聚焦到最关键的板房运输。

在所有物资保障中,板房是重中之重。在3天前的会场上,13000套板房在10天内落实的总目标没有变化。超过一半已经落实,但另一半仍在途中或采购阶段。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你看,它们现在堵在这里。”彭一浩点开手机上的视频,白雪皑皑中,大货车集体停在风雪中的道路上。部分板房在运送途中必须翻越唐古拉山口,而此刻,风雪交加阻滞了交通。

“盯住几个捐赠的单位,每天确认进度,看看到哪里了。”彭一浩说。尽管物资调配困难不少,但他不断跟进数据,仍有信心完成此前定好的搬入计划。

“近几天我们将大部分事务放入系统中进行处理,基本顺畅,也能通过工作效果说服当地干部。包括板房组,目前已经能够抓住重点,比如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提前通知,在装车过程中把握时间节点。”彭一浩说。

尽管仍有部分板房堵在路上,但他并不担心,目前整体到位的数据已经有所保障,“现在的情况比预想中要好得多。”

同样在为灾民住房问题奔波的还有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住建局副局长梁靓。

震后重返日喀则后,梁靓决定驻扎在定日县工作。这几日,他看见在开往定日县尤其是通往重灾区的路上,装载板房的卡车络绎不绝。


1月15日,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受灾群众安置点的活动板房已经安装完毕。赖鑫琳 摄

13日晚,重灾村的板房基本已经搭建完毕,尤其是长所乡的森嘎村、古荣村等这几个重灾村,板房数量已经满足基本需求。不过,仍有一部分老百姓尚未搬进板房里。

“今天是头七,从风俗习惯来看,他们不想离亲人太远。另一个原因是房屋损毁严重,老百姓的个人财产也受到严重影响。只有财产各方面都清点完毕,老百姓才会搬家。”梁靓说。

但梁靓的工作并不止步于板房,更加迫切的工作是统计房屋定损和重建规划工作。

定日县所在地有很多受灾村,村落整批倒闭大概有26个。长所乡房屋倒塌的数量是821座,占整个房屋总数的99.27%。房屋严重受损的有三座,占比为0.3%。

“我们现在需要做好两个工作,第一个是所有受灾区房屋的建筑安全鉴定和灾损工作。我和当地干部带了五六个同志驻扎在定日县。无论是公房、民房还是农房,都是根据自治区和日喀则市的三类标准来鉴定。”梁靓说。

倒塌最多的是农房,以农房为例,倒塌属于一类,第二类是严重损坏,第三类是一般损坏。对于前两类房子,如果出现倒塌或者严重损坏,后期基本上会拆除重建。第三类损坏需要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墙体表面有裂缝,则通过简单的维修加固,维持房屋的基本质量。

据梁靓介绍,目前,灾区房屋鉴定工作需要评估人员将近500人,目前已经到位382人,到位率已经达82.86%。梁靓记得,这个数字前两天还相对较低,但增速迅速。

全国各地的房屋检测单位都在主动联系梁靓的团队,希望能出力,“有些电话我不知道是怎么打到我这里,我们特别感动,但县里没有接待居住条件,甚至我们的团队都是两三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睡。”梁靓说,“我现在充满信心,目前市里要求定损工作20日之前完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将会尽快提前完成。”梁靓说。

评估定损工作结束后,重建即将迅速展开。

上海援藏团队正在积极对接同济大学,同济的专家将参与当地的建设规划设计,主要是灾后重建的规划编制,以及逐个对重建项目进行方案设计,最后才能进入后续的施工阶段。14日,同济大学组建了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第一批30人抵达日喀则,进一步明确上海方面参与规划重建和具体方案设计。

这几日,梁靓每天只睡2小时,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只想让老百姓的房子更快更好地建起来。

有几次,他走进帐篷和灾民交谈,忍不住掉了眼泪。“援藏快三年了,团队里的所有人都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去现场看到那些劫后余生的老百姓,就觉得只有奋力工作,才能回报这片土地和人民对我们援藏干部的信任。”

地震发生后,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杨浦、徐汇、松江等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区第一时间捐款捐物。松江区委、区政府快速响应,第一时间向灾区表示慰问,并紧急筹集专项资金300万元捐助定日县,用于帮助开展抢险救灾和受灾群众安置等工作。杨浦区委、区政府快速响应,第一时间向灾区表示慰问,并紧急筹集专项资金200万元捐助日喀则市拉孜县,用于开展抢险救灾和受灾群众安置等工作。徐汇区委、区政府为支援萨迦县抗震救灾工作,捐助200万元及相应物资。

此外,在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协调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广泛发动社会募捐。截至1月11日晚,近160家上海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累计捐款6500余万元,捐赠帐篷、棉被、棉衣、食品等物资价值3400余万元,合计超过1亿元。

17日,上海市卫健委牵头紧急调配的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12人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顺利凯旋。

灾后援助仍在进行之中。虽然驰援日喀则的援藏干部人数有限,但站在他们身后的是整个上海和人民对日喀则的关切和支援。

(本报记者 雷册渊 郑子愚 杨书源 张凌云 实习生 木雨杏 李佳彦 李昂 陈欣怡 对此文亦有贡献)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李楚悦

微信编辑:佳思敏

校对:泰妮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