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厦马公布了赛后大数据。
这已成为厦马传统,近两年都是,周日的比赛,接下来周五发布大数据。国内能做到这一点的赛事,少之又少。
厦马在报名后出签时,会发布一个报名数据。这个目前很多赛事都做了,尤其是像汇跑旗下赛事,会将赛事名额的走向,给大家交代的清清楚楚。
披露数据,显示了赛事透明、专业的一面,亦属于赛事品牌、形象建设的一部分。毕竟通过这些数据,大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赛事,乃至观察到中国马拉松发展的一些走向。




厦马今年赛后最抢眼的新闻,是那个非常小众的未完赛包。这样的一个小举措,赛前并未公布,赛后却出圈了。一片叫好声中,也有质疑的,总体上讲,的确算是对被关门选手的一种心理安慰。
事实上你不能只对这一部分选手“好”,厦马赛后唯一遭到诟病的是L、M区选手的存包、检录流线上的问题。这两个区是最后一枪选手,也就是参赛选手中最慢的一个群体。
厦马起点又没变过,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呢?事实上厦马每年都会在一些细节上微调,只能说这次调整的论证不够充分,考虑得不是那么细致,才出现这一问题的。
从赛后数据中就可以看出来,最后一枪中未完赛人数是最多的。而且,现有马拉松关门时间管理模式,对他们而言,显得有那么一点不公。只是,这也没办法。




关怀与调性
据了解,未完赛包这个事,并非厦马着意的一个重点,而是赛前临时策划的一个举措。
厦马的参赛率多年来基本都是八成多,不算高,却也属于一个正常水平。当然这几年国内有不少赛事通过候补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参赛率。但完赛率,大家都比较高的。厦马出发人数30119,完赛人数29373,共有746人未完赛。未完赛包,实际上就是服务这个群体的。
由赞助商提供的未完赛包,上面一句“没关系再来”的口号,里面有个写有一段鼓励话语的卡片和一双袜子。包本身没什么,在厦马前的马博会上,我就见过好几个商家都在发类似的包。
只是包的价值,由其出现的环境决定的。这个未完赛包,并不是746名未完赛者人手一个,而是在赛事关门时间后,那些还坚持到终点,我估计人数很少的了。有些未完赛的是上了收容车的,前几枪的未完赛者可能都等不到这个时候。




马拉松是一项带有极限性的运动,比赛过程中,有些选手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完赛。有的是受伤了,有的是身体不适,我相信大多数跑者能坚持还是愿意坚持下去的,特别是从外地过来参赛,中签不易的。
退赛上收容车,是一种选择,也是理性的,碰到受伤或者身体不舒服,安全第一,坚持并没有多大意义。比较可惜的,咬牙坚持到终点,赛事关门了,这个时候,志愿者递过来一个未完赛包,这种“被照顾”,绝对会让人心头一暖。
这个未完赛包能火,与引起相当一部分跑者的共情有关。外界、社会,也乐于看到“弱势者”被顾及到的局面。
我个人对这个未完赛包持保留意见,认为并不符合厦马的调性。厦马作为国内顶级赛事,是很多赛事的学习榜样,我不希望未完赛包被效仿。任何比赛,即便是大众参与型的马拉松,有竞赛性就都是残酷的,奖励破三选手没问题,对于未按规则完成比赛者,输就输了,有遗憾来年再战,不宜用一种方式将他们拉进大家的视野。




公平与水平
厦马的分枪起跑是从2018年开始的,这些年来,不断地调整、优化,从起初的三枪,到现在分区越来越细化,达到了六枪。
执行分枪出发,涉及到另外一个层面的公平问题。就是对那些跑得慢的,甚至有些卡在关门点的选手,剔除到起点的时间,其有效比赛时间根本不到615,而第一枪选手,理论上有653可以享用。
按照田协的管理文件中的说法,“应至少向赛事关门时间内完成所有对应项目的选手提供奖牌和成绩证书”。对于6小时关门的马拉松赛事,赛事组织标准中提供的参考标准,是615。
当然,这些规定是基于一枪出发的。我的理解,这6小时多出的15分钟,其实就是给那些在关门前后选手的一份善意。一些大赛,人多且赛道不够宽阔的话,15分钟出发都还没完呢。




一枪出发时,早点出发的,就有615,最后过起点的,就是600甚至还差几分了,这里面,事实上是不存在绝对公平的。
多枪出发了,那些前几枪的,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因为你即便跑崩了,也会有超出615的时间可以挥霍。就是你超过615了,也能够领到完赛奖牌和完赛包,仅是没有完赛证书。
能不能从制度上完善呢?几乎不可能,因为赛事不可能在终点甄别每一枪选手,那样的话,费时费力,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的新问题。
我认为厦马目前在这方面的规程就是合理和有效的。至于说有前几枪选手没成绩有奖牌和完赛包,退一步说,那也是人用长期努力“赢”得的。最后一枪选手出发平均耗时178秒,你想争分夺秒,那就早点到集结区,缩减自己到起点的时间,多争取几秒,或许最后你就不会被关门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