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西安开幕。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陕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重要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莅临陕西,就陕西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激发了全省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的磅礴力量。

陕西省以改革之勇解难题,以创新之举强动能,以攻坚之势求突破,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万亿元、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93.1亿元,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二〇二四年工作成就

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主要做了七方面工作:

1 综合施策,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以“两重”“两新”政策为牵引,持续放大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叠加效应,建立稳增长责任体系,主要经济指标逐季回升向好。突出“稳控转”狠抓能源工业稳产释能,新建煤矿产能2420万吨,年产38.8亿方的延安气田增产项目全面投产,能源工业增长8%。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行动,汽车、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16%以上,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增长57.2%、36.7%,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19.8万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以上。

2 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秦创原建设取得新成效,21个产业创新聚集区启动建设,新增广翼智能、陕硬航空等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196家,招引国能西北创新基地、长城互联西部基地等项目605个、总投资1594亿元。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上市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25%、15%,发明专利拥有量、授权量分别增长16.8%、12.5%,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5%。

3 紧盯重点,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着眼数字经济发展重组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完成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省直机关后勤集中统一管理迈出实质性步伐,21项“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推进。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推动用地制度改革,供应工业“标准地”3.2万亩。

落实中国一中亚峰会涉陕成果,峰会秘书处在西安启动运行,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投用,在哈萨克斯坦、荷兰等13个国家投运海外仓36个,中欧班列货运52.4万标箱、增长21.9%,陕产货值占比超40%。

4 强化统筹,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发布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细化落实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任务清单,壮大关中“科技+制造”产业规模,加快陕北能源转化步伐,提升陕南“生态十文旅”特色产业层级。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创建503个省级示范村,农村自来水、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97.7%和83.1%,富平“五水协同”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模式全国推广,集体经济强村增至12.3%、薄弱村降至3.1%,全省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到68.6%,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5 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秦岭区域生态修复135.2万亩,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沙化土地95.4万亩,完成“三北”工程区营造林207.2万亩,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全线达 II 类,汉丹江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在 II 类,生态保护纵向补偿机制覆盖秦岭、黄河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全省PM2.5浓度同比改善7.9%,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6.4天。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整治扎实推进。开展能耗超5000吨的重点企业在线监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10.8亿元,商洛入选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6 办好实事,民生保障可感可及。

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扎实办好9方面民生实事。实施17条稳就业、8条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城镇新增就业43.4万人。改扩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255个,新增博士硕士授权点106个,陕西警察学院升本招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达119个,147项医检结果全省互认,每千人医疗床位数7.75张、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7 筑牢底线,风险隐患有效化解。

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严格落实政府举债融资负面清单,设立债务风险化解基金,推动融资平台分类转型,全省债务结构持续优化。完成“保交楼”项目198个20.1万套、“保交房”项目561个10.3万套,房地产市场企稳向好。

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访总量和刑事立案量分别下降32.4%和19.9%,平安陕西建设进一步加强。



二〇二五年目标和重点工作

凝心聚力谋发展 勇立潮头谱新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加快建设以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防范风险、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全省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粮食产量1300万吨以上。

重点做好9项工作:

1 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

提高投资效益。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紧盯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投向,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对接、推进工作,优化审批流程和要素保障,省级重点项目建立分层级分领域包联机制、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

大力提振消费。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深化“秦乐购”消费促进年活动,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汽车、家电、数码产品和家装厨卫等大宗消费。

2 加强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持续稳煤扩油增气,加快杨家坪、可可盖等煤矿建设,推动榆林和延安气田挖潜扩能、宜黄区块增储上产,力争全年原煤产量8亿吨,天然气产量370亿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3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冶金、有色、建筑、纺织、食品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发展钼钛铝镁新材料,提升有色产业竞争力。

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光电子、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第三代半导体、大型无人机、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高端医疗器械、新型储能、高性能材料、小型卫星等产业。

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西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提升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等专业化水平,创建更多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培育发展数据交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3 加快创新要素融合,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聚焦中央科技委下达的西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细化年度任务,不断提升秦创原能级,推进大科学装置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健全“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全省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

强化高质量教育支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健全就业招生联动机制,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技术经理人、创新创业人才,建设20个引智示范基地。

4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推动标志性改革落地。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做好榆林市、西咸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网”,稳妥推进水电气价格改革。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提升综合保税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等平台能级,发挥好中欧班列综合带动作用,强化西安集结中心“枢纽对枢纽”开放功能,推进港贸产城融合发展,构建“物流+贸易+金融+产业”的中欧班列经济圈。

5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构建优势互补空间格局

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按照“西安研发十周边配套”模式,联动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推动西安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辐射带动能级。

提升壮大县域经济。优化“一县一策”事项清单,实施县域特色经济改革行动,推进县域园区提档升级,培育新增2个工业产值过百亿的园区,县域工业产值增长6%。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净增耕地20万亩。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优先在25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布局高标准农田项目,确保完成国家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6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常态长效开展秦岭生态保护监管,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设立,推动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关中大气污染治理,先立后破加快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加强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管控,加快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省PM2.5平均浓度不超过35微克每立方米。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稳步开展能效提标升级、重点行业低碳发展行动,建设“零碳”园区,扩大绿电交易规模。



7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研究,完成碑林博物馆扩建工程,持续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做好石峁申遗和秦东陵、芦山茆考古挖掘等重点工程。

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升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文博场所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陕西文学馆、美术馆等重点文化标识工程建设。用好陕西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

推动文旅产业做大做强。深入实施“十百千”育工程,壮大出版、演艺、文创等产业,发展人机交互虚拟电影、微短剧、动漫游戏、电竞等新业态,培育壮大领军、骨干文化企业群体。

8 聚力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三秦百姓福祉

着力稳就业促增收。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精准开展订单式技能提升培训,持续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立适应人口变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综合高中试点范围,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强化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拓宽职工基本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使用场景。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9 坚决守牢安全底线,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陕西

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巩固房地产市场回稳态势,持续做好“保交房”“保回迁”工作,推动“交房即交证”常态化运行。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加快隐性债务置换。

严密防范各类事故灾害。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快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持续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有效管控较大事故增量,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矛盾纠纷集中领域排查化解机制,提高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推进乡镇(街道)职权、资源相匹配,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

本报记者 周生来

责任编辑:刘旸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