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利特纳的《普通教育学》是其教育学代表作,也是在德国受到广泛认可的教育学经典之作,是德国继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之后又一里程碑。如果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体现了一种“知识即德性”的、世界主义的启蒙传统,那么弗利特纳的《普通教育学》则体现了“教育即生命唤醒”的、特殊主义的、体现德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体现了德国教育学的明朗一面,弗利特纳的《普通教育学》则体现了德国教育学的深邃一面。
在弗利特纳看来:教育学是哲学;生命和教育带有自然之维、历史文化之维、精神觉醒之维以及人格之维;没有超越性的生命和教育是无根的,是有限的;生命和教育需要超越性,从而克服其人性中的“恶”;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基于其责任的实践性反思。
《普通教育学:精神科学的视角(第15版)》,[德]威廉·弗利特纳 著,彭正梅 顾娟 译,2024年12月
探讨教育和生命的人类学维度,
建构精神科学教育学的《普通教育学》
文 | 彭正梅
德国作为具有典型的大陆思想系统的国家,其拥有悠久的普通教育学传统,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普通教育学体系。在我国,有两本比较流行的《普通教育学》,一本是1806年30岁的赫尔巴特所创作的《普通教育学》,另一本是当代著名德国教育学家,同时也是赫尔巴特研究专家的本纳于1987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2004年,中文世界引进的是本书的第4版,中文版第8版已于2024年出版)。
这里要讨论的是德国教育学家弗利特纳的《普通教育学》。这是继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之后,德国另一个主流的普通教育学体系。如果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属于启蒙传统,那么,弗利特纳的《普通教育学》则属于带有德意志民族文化特色的精神科学教育学传统。由于这个流派强烈的文化使命和关怀,精神科学教育学也被称为文化教育学。
弗利特纳的这本《普通教育学》,最初以《系统教育学》为名出版于1933年, 1950年修订并易名为《普通教育学》,至1997年,已发行至第15版,是最具有德意志民族文化特色的《普通教育学》,也是德国20世纪下半叶最为流行的《普通教育学》。这个体系体现了德国教育学界自近代以来致力于发展富有自己文化特色教育学的努力,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且恒久的认可,是自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以来德国教育学的另一高峰和瑰宝。这两本《普通教育学》体现了德国自近代社会以来向世界开放并寻求自身特色的启蒙与文化的辩证,也体现了对更高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对作为德意志运动的一部分的青年运动和改革教育学运动具有深刻生命体验的弗利特纳,则建构了精神科学教育学学派的普通教育学,借以提出了一个具有德国文化特色和超越启蒙的生命理想的教育学基本思想体系,其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起构成了德国教育学传统的双璧。
弗利特纳《普通教育学》的一个根本特色就是确立了对生命和教育的四重视角的哲学人类学的思考。在弗利特纳看来,对教育和教化的思考与对人及其活动的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1
第一重视角:生物学的视角
人与植物和动物一样,从生到死都是自然的存在。人必须满足和维持自身肉体发展的需要,早期儿童教育尤其需要照料和养育。即使是在动物生活的本能行为中,如游戏和养育,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类似于教育现象的东西。当然,强调人的生物学视角的重要性,并不是去质疑人作为精神存在的特殊地位。实际上,人的生物及感性活动总是伴随着精神元素,人的生物诞生,同时也是文化诞生。人从一开始就是精神的存在,并且必须被这样看待和要求。所以在养育儿童的同时,还必须支持他们基于语言、人性和行动的特殊的精神发展。
2
第二重视角:历史的和社会的视角
如果说第一重视角关注把青少年的成长视作教育的事实,并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要求照顾和支持青少年,那么第二重视角关注的是传承和融入。这个视角所看到的教育关系“存在于精神的、历史的产物的要求与尚未融入的人之间。尚未融入之人被置于某种权威之下,需要得到某种管束、指导和教育 。训育和教导源于历史上的秩序和内容……教育者是历史秩序、历史秩序的精神传统以及承载这些历史秩序的团体的服务者和‘器官’。教育者代表它们的要求,并让这些要求发挥效用”。
这一视角是否应为教育向传统和现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低头?在弗利特纳看来,教育的过程意味着个体对一种既存文化的意识、觉醒和成熟,因此,并不需要个体重新发明火、轮子、语法和文字;同时,一种文化只有在它能被下一代在其意义上重构,并在有疑问的情况下被改变、更新和改造,才能继续存在。教育不仅是对自然存在的观照和训练,而且是在传承过程中的精神融入。这是一种不容否认的人类现实。
3
第三重视角:精神唤醒的视角
个体融入具有社会性的历史性的现实,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个体生命精神觉醒的过程。弗利特纳认为,人的实现是“精神上的自由”,一种不可侵犯的人的自由。人通过具有精神内容和社会秩序的富有成效的对话来证明自己。人的整个生命可以被理解为人在精神内容上的交往和觉醒。教育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把人引入社会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自己的道德和文化之中,使之获得精神自由。因此,第二重视角所谓的传承和融入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唤醒的传承和融入。这种传承不仅培育个人力量,而且传承合作、继续工作和改善社会的责任,并使得个体所融入的集体得到更新和改善。
4
第四重视角:人格的视角
生命和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一个富有人格的存在。我们知道,古希腊哲学、卢梭到德国理想主义代表人物如赫尔德、歌德和席勒,都对人格进行过哲学探讨并把人格化的“道德状态”视为个体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弗利特纳认为,人格的视角一方面是理解社会秩序和精神活动的意义,另一方面是爱。也就是说,人格概念的关键在于,自我将他人也视作类似自己这样的人,知道自己对他人负有责任。这一责任是超越的、神圣的要求,构成了本真的人性。唤醒良知是人格化的根本,人通过自我负责从而对他人负责。良知和责任是人的生命的两个基点。
本文摘编自
《普通教育学:精神科学的视角(第15版)》译者序
新书推荐
《普通教育学:精神科学的视角(第15版)》
[德]威廉·弗利特纳 著
彭正梅 顾 娟 译
2024年12月
978-7-5760-2461-6
69.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起构成了德国教育学传统的双壁;是继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之后,另一个主流的普通教育学体系,是德国教育学的另一高峰和瑰宝。
本书带有德意志民族文化特色的精神科学教育学(亦被称为文化教育学)传统。是对德国文化教育学的系统论述,解决了其所关注的如何把习得和传授德意志精神的过程变成主体教化的过程这一核心问题,建构了以生命和文化为核心的教育学原理体系,体现了精神科学教育学的最高水平。
本书是德国教师的必读之书,为教育学术界所广泛引证,文化教育学的经典教科书。
目录
丛书总序
译者序
“生命”和“文化”作为思考的核心:弗利特纳的生命体验及其《普通教育学》
前 言
对第七版、第八版的说明
引 论 教育的科学
论教育学思想史
教育学思考与教育行动
理论与实践
教育的科学的分类
第一篇 教育现象
教育世界
“教育”和“教化”的称谓
观察人和教育的四重视角
第一重:生物学的视角
人类生物学的观察
第二重:历史的和社会的视角
传承与融入
本真人性的视角
人性作为精神中的自由
第三重:精神唤醒的视角
第四重:人格的视角
良知和信仰的唤醒
教育四重视角的统一
关于人的四重理解
意识和意图属于教育的本质吗
第二篇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学范畴之架构
教育共同体——教育关系
成长者——可塑性
教化的客观内容——教育性的社会秩序
教养作为教育的结果
论教育的目标
教化过程——教育方法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概述
教育道路
教育指导和教育帮助
补 论 关于教育学教养的补说
《普通教育学:精神科学的视角》——导读性后记(乌尔里希·赫尔曼)
附录一 教育在伦理上是合法的吗
附录二 弗利特纳在现代德意志教育学发展中的地位(奥托·弗里德里希·博尔诺夫)
作者介绍
威廉·弗利特纳,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文化哲学研究者,精神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参与创立德国《教育》杂志。他的一生几乎经历了德国所有的政治形态,他执着于教育救国、人的解放和教育学的文化特色和启蒙开放,体现了一种“不变塞焉,“至死不变”的执着的教育家精神,被誉为“教育学的经典大家”。其作品有《普通教育学》《欧洲生活方式史》和《弗利特纳全集》(12 卷本)。
译者介绍
彭正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副会长,德国洪堡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教育学、中西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学、IB课程哲学,知识论与教学论等。
顾娟,华东师范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本科、硕士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研究方向为德汉互译。博士期间曾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柏林洪堡大学学习。现工作于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主要从事德国教育学及中德教育比较等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级和教育部课题各一项。
当代德国教育经典译丛
彭正梅 丛书主编
本丛书由德国洪堡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担纲主编,精选当代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的经典之作。丛书涵盖德国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人格主义教育学等学派相关理论的经典著作,均入选德国教育学者与教师的挚爱书单、师范教育经典教材库。
《教育科学主要流派(第4版)》 [德]迪特里希·本纳 著 李其龙 译 978-7-5760-2939-0 78.00元
《理论与实践:教育学基本问题引论(修订版)》[德]温弗里德·博姆 著 顾娟 彭正梅 译 978-7-5760-4004-3 65.00元
《普通教育学:精神科学的视角(第15版)》[德]威廉·弗利特纳 著 彭正梅 顾娟 译 李其龙 校 978-7-5760-2461-6 69.00元
制作:黄杨圆
关注并设为星标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普通教育学:精神科学的视角(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