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下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现场邀请6位基层代表接受媒体集中采访,回答热点问题。代表们分别围绕高质量立法、县域基础教育、文化强省等内容进行分享。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连越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涛:
基层群众的意见是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
除了律师外,刘涛还有一个身份——猎德街道基层立法联络站站长。过去一年,在基层立法联络点里,很多基层群众的声音让他记忆犹新。
刘涛与大家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在联络点,一位香港年轻创业者说自己在内地创业初期,对公司注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困扰,希望有一本专门教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的政策指导手册,我们把这条建议写进了调研报告。”刘涛说,最终,这名香港创业者的期待成为了《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中的一项重要条款。
“像这样的故事在基层立法联络点不胜枚举。”刘涛说,近年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倾听群众声音,确保每一项法规都满载民意。在全省,有数以千计的基层代表联络点,不断汲取来自基层的智慧。刘涛深知,基层群众的意见是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为此,他提议:“基层立法联络点始终敞开大门,欢迎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立法,共同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
广东省人大代表、云浮市新兴县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梁凤珍:
坚持城乡一体化教研,开展“名优教师送教下乡”活动
县域基础教育作为社会关注焦点,承载着亿万家庭的幸福与希望。广东“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方案将“优化县镇村教育资源配置”置于突出位置。当前,城乡学校布局、师资配备、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难点在哪,应如何改善?
从事基础教育工作33年的梁凤珍认为,研判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统筹县镇村学校师资配备、改善镇村学校办学条件等是优化县镇村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也是难点所在。她建议,应坚持“五育并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信息化赋能,及时更新和补充教育信息化设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她还提到,要坚持城乡一体化教研,大力开展“名优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还要坚持推进集团化办学,建立健全教育集团内部管理互通、师资互派、资源共享、教师考评等机制,以强带弱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刚:
推动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系统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应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我国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凭借着广东改革开放前沿和港澳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中试验证和成果应用推广基地。
余刚指出,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优秀科研人才在大湾区汇聚,依托于大湾区“人才库”优势,环境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的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余刚希望,越来越多大湾区科研人员勇于攻克科学和技术难题,紧密结合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把握国际科技前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现场,余刚还分享了一个好消息:“我们正在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的科技创新中心。”余刚希望借助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的研究,突破全球污水信息产业成果转化的瓶颈,带动我国环境监测高端设备的自主创新和国产替代,聚集一批优质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加速先进技术的中试熟化和落地转化,使其成为公共服务产品,培育千亿级污水信息预警产业,推动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系统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应用。
广东省人大代表、潮州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顺卿:
践行国企责任担当,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大部署。如何发挥国企担当,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对此,王顺卿分享了国企在潮州市归湖镇金光村的成功实践。
金光村作为2024年“百千万工程”挂钩培育典型村,该村欠缺主导产业,配套设施方面存在短板。“我们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深度参与典型村培育建设。”王顺卿介绍,他带领团队一方面活化利用荒地打造金光村侧园景观,提升绿化美化,深挖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在配套设施建设上高质量做好项目帮扶。
他提到,他带领团队推动下属企业新能源公司和设计院多次到村实地踏勘,谋划新能源产业项目,投入建设一批终端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并于6月份上线运营。
下一步,王顺卿将继续助力典型镇村夯实产业基础、提高村集体收入,把着力点投向海洋牧场建设,通过组建产业基金,支持潮州港经济开发区片区开发和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打好“资源配置优化”战役,助力潮州“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
广东省人大代表、河源市源城区文化馆原副研究馆员陈羡梅:
为建设文化强省站好岗、履好职
作为深耕基层文化工作23年的人大代表,陈羡梅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经验与心得。一方面,她致力于完善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全方位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两年前,我们馆的场室设置、设备设施较为简陋,通过积极争取政府扶持和社会资助,我们更新了场馆布置,举办了多次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群众说在文化馆找到了家的感觉。”
另一方面,陈羡梅深化调研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推动传统文化视听节目传播传承不断创新。多年来,她深入基层调研,创编了《春牛舞》等多个传统节目,参加了省级比赛和演出,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推广普及效果。其中,与一所院校合作共建的春牛舞传承发展基地,让春牛舞这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陈羡梅说,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及履职的过程中,她将坚持需求导向,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精准有效对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学习交流,为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站好岗、履好职,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而努力。
广东省人大代表、清远天安智谷科技发展集团董事长赖建尧:
激发青年创业热情,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随着全球科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如何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热情与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创意和潜力,助力文化强省?作为创业者,赖建尧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2017年,赖建尧开始从事文化创意相关工作。在创业过程中,他观察到,年轻人的创业热情与创新能力,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能有效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而广东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创业环境。让年轻人积极参与文化创意、数字艺术、动画影视制作等领域,不仅能带来经济收益,还能提供更多就业选择。为此,赖建尧建议,要加大产教融合力度,为文化产业输送人才;要拓展市场边界,让文化产业跨界合作出圈;要加大科技创新应用,鼓励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采写:新快报记者 毛毛雨
■图片: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