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的心里,许多文人都是抽烟的。比如,他的好朋友萧三就是这样,就连他自己也有着非常大的烟瘾,经常是烟雾缭绕。
因此,在与大文豪臧克家见面的时候,毛主席便拿出自己的好烟,给他递了一支。然而,让毛主席万万没想到的是,臧克家竟然说自己不会吸烟……
1957年1月14日,臧克家和袁水拍一起乘车进入中南海,来到勤政殿,接受毛主席的接见。
刚坐下不久,毛主席便从外面走了进来。这时,臧克家和袁水拍连忙上前迎接,并于毛主席握手问好。
简单的寒暄之后,毛主席请臧克家和袁水拍坐了下来。
等他们坐下来后,毛主席想到臧克家是一位大文豪,便拿出自己的好烟,从烟盒里面抽出两支,分别发给他们,请他们品尝。
然而,在毛主席递过香烟的时候,臧克家全没有伸手去接,而是笑着说:“主席,我不会吸烟。”
听了臧克家的话,毛主席感到十分意外。因为,他认识的许多大文人,都是喜欢吸烟的,有一些还有很大的烟瘾。在这些人中,他的好友萧三便是典型的一位。
萧三,1896年10月10日出生在湖南湘乡萧家冲的一个书香世家中,与毛主席是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的同窗好友,比毛主席小3岁。
后来,萧三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再次和毛主席成为了同学。两次的同窗生涯,毛主席对萧三非常了解。
在湖南长沙,萧三还与他的兄长萧子昇、毛主席和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并在毛主席创办的《湘江评论》上发表过不少小品散文和诗歌,展现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
因此,毛主席和萧三的关系特别好,在毛主席心里,萧三也就像他的一个弟弟一样。
1939年3月,萧三离开苏联,回到延安。不久后,萧三便来到毛呼吸家里看望。
那天,再见到萧三的时候,毛主席非常高兴,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啊,十多年不见了!”
说着,毛主席便将他最好的“红炮台”香烟掏出来,给身边的人都发了一支。由于萧三是他的好朋友,因此毛主席并没有先把香烟发给萧三。
在轮到萧三的时候,烟盒里只剩下一支香烟了。然而,毛主席知道萧三非常喜欢抽烟,便毫不犹豫地将烟拿出来递给萧三,并说:“最后一支给你。”
看到毛主席把最后一支香烟递给自己,萧三有些不忍,因为他也知道毛主席喜欢香烟,甚至有些离不开,便问道:“你自己呢?”
萧三不是只会数嘴的人,说着,萧三便把香烟递回到了毛主席的面前。
看着萧三递回来的香烟,毛主席心里非常感动,但还是幽默地说:“我将乞诸其邻。”
那天,毛主席与萧三聊了很久,话题自然是他们都熟悉的诗和文章。在临别的时候,看到萧三的烟瘾很大,毛主席特意将他放在书架底下自己舍不得抽的一筒香烟拿了出来,将上面的灰尘吹掉,塞到萧三的外衣口袋里。
看到毛主席对自己这样好,萧三的心里非常感动。那种感动,包含了许多方面。
看着萧三离开的背影,毛主席投去了希望的目光,希望萧三能够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个闪耀的星辰。当然,毛主席也希望中国能多出一些大文豪。
建国后,毛主席非常尊重人才,也十分重视他们的意见。
1957年1月,在看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臧克家和《诗刊》副主编及全体编委给他的来信后,毛主席立即写了一封回信。在这封信里,毛主席写道:
“克家同志和各位同志: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遵嘱将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连同你们寄来的8首,一共18首,抄寄如另纸,请加审处。
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遗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又可为已经传抄的几首改正错字,那么,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
《诗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长发展。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且不易学。这些话仅供你们参考。”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潍坊诸城臧家庄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里。早年间,他便接受了革命思想,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1923年,臧克家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就读期间,臧克家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
那时候,臧克家便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以少全的名字发表过作品。
1926年,臧克家来到武汉,参加革命。不久后,臧克家考入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是黄埔军校第六期的学员。后来,臧克家还参加了著名的北伐。
大革命失败后,臧克家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便逃往东北。
1929年,臧克家在青岛《民国日报》上发表了新诗《默静在晚林中》。
1930年,臧克家进入读国立青岛大学,在中文系就读。期间,臧克家创作了的《难民》《老马》《罪恶的黑手》等诗篇。
1933年,臧克家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受到了闻一多、茅盾等人的好评,成为了诗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945年,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臧克家还受邀出席了在张治中寓所举行的文化界人士座谈会。
在这次座谈会上,臧克家亲耳聆听了毛主席对文学的高论。这次经历,对臧克家后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9年3月,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夏,臧克家来到北平。不久后,他便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组诗《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了他来到解放区后的激动之情。
建国后,臧克家先后担任了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期间,臧克家还出版了诗集《臧克家诗选》。
1957年1月,《诗刊》在北京创刊,臧克家担任了主编。不久后,臧克家等人便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对此,毛主席不仅给他们写了回信,还把臧克家接到中南海面谈。
那天,毛主席还把自己的好烟拿出来,招待臧克家。但臧克家却说自己不会吸烟。听了臧克家的话,毛主席有些意外地说:“诗人不会吸烟?”
紧接着,毛主席换了一个话题,问:“你在北大教书?”臧克家回答说:“不是,我在作家协会工作。”
这时,毛主席又说:“你在《中国青年报》上评论我的‘咏雪’词的文章,我读过了。”
听到毛主席提到这件事情,臧克家趁机问:“主席,词中‘原驰腊象’的‘腊’字,怎么解释?”
对此,毛主席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看应该怎样?”
臧克家想了一下,认真地说:“改成‘蜡’字比较好,可以与上面‘山舞银蛇’的‘银’字相对。”
毛主席点了点头,说:“好,你就替我改过来吧。”
随后,在谈到《诗刊》创刊后的印数问题时,臧克家说:“现在纸张困难,经我们一再要求,文化部负责人只答应印1万份。同样是作家协会的刊物,《人民文学》印20万,《诗刊》仅仅印1万,太不合理了。”
毛主席问:“你说印多少?”臧克家说:“公公道道,5万份。”
在想了一下后,毛主席答应了臧克家提出的数字。
临别的时候,毛主席将臧克家和袁水拍送到了勤政殿外面,并对他们说:“把你们的诗集送我一份啊!”
看得出来,毛主席对新创刊的《诗刊》是非常重视的。
作为《诗刊》的主编,臧克家在发刊的第一期,便发表了毛主席诗词十八首,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让臧克家的心里非常激动。
后来,臧克家主编的《诗刊》,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为繁荣诗歌创作,推动诗歌运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