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李征清晰地记得,自己的检察实务课程被中国人民大学选择时的惊喜。
带着紧张和期待,李征第一次站上了高校的讲台。她从受害人主张民事救济的视角,对民法典时代刑民交叉案件难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2023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启动“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一年多来,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1所高校开讲检察实务课程220次,覆盖学生2.2万余人次。在一堂堂充满鲜活案例的课堂中,学生们感受司法实践温度,读懂法治中国。
检校合作,打通理论与实务的壁垒
在华东政法大学的授课现场,400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校长叶青临时决定请嘉宾坐在主席台上听讲,省出下面的座位供学生就座;在中国人民大学,选课系统开放后,3门检察实务课程几乎“秒没”……
检察实务专家为何受到学生热捧?
“校内的课程学习多是围着法条转,但司法实务场景更为复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雷坦言,以往也会邀请实务专家进校讲课,但大多较为零散、不成体系。
2023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要求法治工作部门加大对法学院校支持力度,积极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
最高检第一时间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对接,并从全国各级检察院推荐的师资课程中,精选238名检察实务专家、326门实务课程。这些实务专家既有最高检领导、业务部门领导干部、资深检察官,又有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教育培训精品课程讲师,所授课程涵盖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还包括检察理论、检察综合业务、检察思政课等。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余双彪先后走进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清华大学,围绕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若干问题进行授课,“既把实务中的一些情况向学生讲清说透,又沟通交流了处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技巧”。
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梁迎修看来,这一创新举措打通了法学理论与司法实务的壁垒,为检察机关与法学院校共同推动法学教育和研究高质量发展搭建了桥梁,有助于培养具有娴熟实务技能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菜单选学,提升法治人才培养实效
拿到最高检的“课程菜单”,程雷注意到,网络电信诈骗、新型毒品犯罪、纠正冤错案件等司法实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均有涉及,这些正是学校课程体系的薄弱之处。
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生杜佳唯来说,实务专家讲述的案例,让书里的法条“活”了。“检察官们的授课让我认识到,经济犯罪的治理需要‘全链条’思维,从案件侦查、证据固定到诉讼策略,都需要法律工作者的高度专业性与灵活应对能力。”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课堂上,令法学院副院长张宝没有想到的是,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第三检察部主任鄢静特意分析了一个案例——一名还有8天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被改判死缓。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案件,在课前几天刚刚宣判。
“检察实务专家只有带着最前沿的法治实践、最鲜活的法治案例、最生动的教学方案进校园,才能既讲清理论知识,又传授实务技能,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激发自主学习动力,提升法治人才培养实效。”最高检政治部相关负责同志说。
在教学方式上,检察实务专家开展互动教学,采用实战演练、模拟法庭等方式进行授课,增加提问环节,帮助学生提升运用法学知识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
加强衔接,为检察人才队伍注活水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均对“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实行学分制管理。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师与检察实务专家共同打磨上课内容。北京大学法学院则将检察实务课程融入本校教师主讲课程中。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车浩开设的“控辩审实务”课程中,每次上课均会讨论一个与特定犯罪类型相对应的真实案件,由授课检察官借案件阐释抽象的司法理念。“未来在检校合作中会把此经验进一步深化为有体系的学分课程,更好推动法治实践与法学教育相融互促。”车浩说。
一场场思维激烈碰撞的学术盛宴后,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了更多的思考。
“检察官们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层级的检察院,让我看到了检察官这一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状态,对未来的就业选择有很大帮助。”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生李卓然说。
最高检政治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将组织编写的《全国检察机关文书系列教材》和开发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性案例深度解读课程》(53门)赠送给21所合作高校,同时组织开展“法学名师进检察”等多种形式检校合作项目,助推法学理论研究、法治人才培养与检察业务发展双赢多赢共赢。下一步,将持续深入开展“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及时听取高校师生对法治建设、检察工作的意见建议,高质效上好每一堂课。
“希望你们心里有热爱、脚下有坚持,能够克服万难去实现你们的法治梦想。”授课结束时,李征动情地对学生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17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焦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