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战地记者最新报道,俄罗斯军方在乌克兰前线区域调集约50万军力实施多维度作战任务。
在顿涅茨克州,俄军重点布局工业基地周边区域,调集超20万作战部队形成合围之势。顿涅茨克州作为乌克兰重要工业中心,其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对双方战略部署具有关键影响。俄军在该地区投入"伊斯坎德尔"战役战术导弹系统,配合"铠甲-S1"近程防空系统,构建纵深300公里的防空网络。同时,在该区域部署"堡垒-M"无人机反制系统,有效压制乌军无人机侦察活动。
俄军投入新型战机编队,包括装备AL-41F1S发动机的苏-35战机以及配备N036"白兔"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苏-57战机。地面装甲部署的T-90M主战坦克配备"松树-U"多通道瞄准具,夜视作战能力显著提升。火炮系统以"龙卷风-G"多管火箭炮为主,该系统采用数字化火控装置,可在极短时间内对40个不同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据前线指挥部通报,乌军一周内308架军机被击落,其中大部分为TB-2无人机。这种无人机此前在多个局部战役中发挥重要作战功能,但面对俄军升级后的S-400防空系统,作战效能大幅下降。
在扎波罗热方向,乌军米格-29战机编队遭遇俄军苏-35截击,3架战机被击落。俄军采用"堡垒"火力覆盖战术,致使乌军阵地防御体系遭受严重破坏,约3000名军事人员伤亡。
赫尔松战区,乌军渡河作战受阻,在俄军"圆点-U"战术导弹打击下,伤亡人数达2500人,乌军一周内总计13075人伤亡。
在对巴赫穆特外围阵地的进攻中,俄军首先出动"猎户座"无人机系统展开侦察,采用热成像设备精确定位乌军火力点。随后,采用"飓风"自行火炮系统和"冰雹"火箭炮协同打击,两个小时内发射炮弹5000余发,摧毁乌军地下掩体和装甲车辆40余处。最后由T-90主战坦克编队配合机械化步兵发起突击,仅用6小时就突破乌军三道防线。
相比之下,乌军战术运用面临诸多掣肘。其防御体系过度依赖西方提供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导弹,但这些武器系统需要专业训练才能发挥效能。在近期战斗中,由于操作人员培训不足,导致武器使用效率低下。情报获取方面,乌军卫星侦察能力有限,主要依靠美国提供的情报数据,信息传递链条冗长,往往无法及时应对战场变化。在赫尔松地区的反攻中,因情报滞后,导致一个机械化旅误入俄军火力覆盖区,损失装甲车辆30余辆。
红利曼之战俄军派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近卫坦克集团军主力,配合空降兵第76师展开立体进攻。经过240小时的持续作战,歼灭乌军"克拉马托尔斯克"机械化旅和"第25空降旅"主力,缴获各类装甲车辆76辆,重型火炮32门。红利曼失守后,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补给线被切断,其中"利西昌斯克-斯拉维扬斯克"公路作为主要补给通道被俄军控制,导致前线乌军部队弹药补给困难。
伊久姆战役俄军部署4个火炮团,配备2S19"姆斯塔-S"自行榴弹炮和2S35"联盟-SV"自行火炮。在为期一周的进攻中,火炮部队昼夜不间断射击,平均每小时发射600发各类炮弹,累计投放弹药110000余发。如此密集的火力打击摧毁乌军80%的防御工事,击毁装甲车辆68辆,战场态势发生根本性转变。伊久姆的战略地位直接影响哈尔科夫方向的军事部署,该城市被俄军控制后,乌军不得不放弃原定的反攻计划,转入全面防御态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