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编辑|t

引言

在东南亚这个“佛系国家”老挝,资源丰富得让邻居们羡慕:矿产、水电样样有,森林覆盖率高达50%。再加上长期的国际援助,听起来不缺发展条件。然而,这个国家却一直戴着“最不发达国家”的帽子。

为什么老挝这么“掉链子”?山地太多还是政策不对?或许,中老铁路的修通会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但这条铁路真能带来转机吗?答案还不简单。



“山里的宝贝藏不住”:资源丰富,却养不肥经济

老挝这个国家,资源多得让人眼红。矿产、水电、森林,全都有。它的地表下埋着铜矿、金矿和锡矿,地下河流蕴藏着让人垂涎的水电潜力,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50%。

这么听下来,老挝好像不是经济“蜗牛”,而是该跑起来的“金矿国”。可事实却是,资源虽然躺着,但经济却趴着。

先说矿产。老挝的矿产储量看似丰富,但开采起来可不容易。一方面,基础设施差,矿区和国际市场之间隔着层层山地,修路、运输成本高得吓人;另一方面,技术和资金全靠外援,采矿的收入大部分落进了外国企业的口袋。



2003年,老挝的一个大型铜金矿项目开始投产,算是国家经济的重大突破,但外国资本控制了大部分股份,老挝只能分到一点“茶水钱”。别以为矿开了就能发家致富,矿区附近的农民反而成了受害者,土地被污染,连水井里的水都不能喝。

再看水电,情况似乎“更妙”。老挝素有“东南亚蓄电池”的美誉,水电资源在整个东南亚首屈一指,理论储量高达23000兆瓦。于是,老挝干脆把水电站建得密密麻麻,从湄公河到山谷小溪,到处都在发电。

问题是,这些电大部分都送往了泰国和越南,赚来的钱却无法均匀分配到老挝人的生活中去。河流被大坝阻断,渔民的网空空如也;电线从村头拉过,村民的灯泡却还是昏暗的。



说到农业,那简直就是“惨兮兮”。老挝可耕地面积只占国土的4%,农业技术落后得让人叹气。全国近70%的人以农耕为生,但耕种方式还停留在“人拉牛耕”的阶段。

遇到旱季,收成还指望天公作美;碰上洪水,田里的稻子瞬间被冲得无影无踪。更别提机械化、化肥这些现代农业手段,大多数农民根本负担不起。

老挝的资源,像是摆在货架上的宝贝,哪怕看着金光闪闪,但总是捂不热国家的腰包。经济学家常用“资源诅咒”来形容那些资源丰富却发展困难的国家,老挝正是最贴切的例子之一。虽然宝藏藏在山里,但如何挖出来、用起来,却成了这个国家的最大难题。



“援助如雨下,发展似蜗牛”:外援为何难以拯救老挝?

老挝的故事要说到援助,那真是一场“世纪长跑”。从冷战时期的“美苏援助竞赛”到今天的国际发展基金会,老挝这个国家一直像个“小兄弟”,四处接受大国的扶持。

光看账面数字,外援确实不少:中国、日本、韩国,还有联合国,纷纷对老挝施以援手。但为什么钱来了,国家却还是发展不起?

先说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争着对老挝“示好”,目的很简单:老挝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坐在东南亚的中间,谁都想拉拢。



美国当年花了大价钱支持老挝政府,提供粮食、武器,甚至直接付钱给士兵发工资。苏联也不甘示弱,建学校、修医院、送设备,把“社会主义兄弟”这面旗帜插得稳稳的。冷战一结束,这些援助迅速缩水,老挝顿时失去了“香饽饽”的待遇。

进入21世纪,外援又迎来新一轮“热潮”。中国是其中的主力军,从中老铁路到经济特区的开发,中国企业在老挝投资了无数项目。

仅中老铁路一项,就为老挝直接提供了上万个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周边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项目更多是服务于区域性经济战略,老挝本地企业和工人往往只能分到一些零散的“边角料”。



援助多了,问题也暴露出来。老挝长期以来对外援的依赖让它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一些援助项目被浪费在“形象工程”上,比如铺设了一条连通两座城市的柏油马路,但沿线缺乏物流配套,结果车流稀少,效益几乎为零。

更让人头疼的是,许多援助项目由于缺乏透明度,资金使用效率极低,一些项目甚至沦为贪污腐败的温床。

此外,老挝的官僚体制是援助“沉没”的关键原因之一。一个基础设施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层层审批复杂,效率低下。



地方政府缺乏协调能力,很多援助资金根本无法到达最需要的村庄,而是被“卡”在了行政环节。试想,一个援助计划从首都万象到山村农田,每经过一层“传递”,就像被层层削减的蛋糕,最后真正能派上用场的,只剩下可怜的一小块。

外援并非没有帮助,但对老挝来说,它更像是一场持续的“吊瓶治疗”。输液虽然能暂时补充能量,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血的问题。外援的确给老挝带来了桥梁、公路和学校,但这些“硬件”能不能被用好,归根到底还是要看老挝自身的经济治理能力。

“陆锁变陆联”:能否从铁路中找到未来?

老挝常被称为“陆锁国”,原因很简单:它是东南亚唯一没有海岸线的国家,四面环山,被称为“交通孤岛”。但这一切,在2021年中老铁路通车后,似乎迎来了改变的契机。老挝人民将其视为“出山”的希望,认为铁路是打开经济大门的金钥匙。

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其中老挝境内有422公里,贯穿这个国家的南北腹地。对于一个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国家来说,这条铁路无疑是“大动脉”。以前,老挝的货物想出口到中国或者东南亚其他国家,要靠卡车翻山越岭,成本高得吓人。

现在,铁路的贯通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也为旅游业和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铁路沿线的新火车站已经开始聚集人气,带动了当地的小商贩、餐饮业和酒店业。

不过,这条铁路也带来了挑战。首先是债务问题,中老铁路的建设耗资高达59亿美元,对于经济规模本就不大的老挝来说,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虽然有中国的资金支持,但老挝需要在未来几十年内偿还巨额贷款,这对财政来说是个巨大的压力。

其次是如何利用铁路释放经济潜力。铁路通了,货物运进来了,但如果老挝本地的工业化程度跟不上,货物只能是“单向流动”,从中国买来的商品越堆越多,而老挝能出口的产品却寥寥无几。铁路再快,也不能解决缺乏优质出口商品的问题。



尽管如此,铁路仍然是老挝迈向未来的一大步。通过这条铁路,老挝不再是一个“被锁住”的国家,而是变成了东南亚大陆交通网络的一部分。

未来,如果老挝能通过铁路更高效地连接周边国家,并加强自身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或许能真正摆脱贫困的困境。

老挝的未来到底如何?铁路只是开始,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让“金钥匙”打开正确的门。而门后,是繁荣,还是继续徘徊,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

老挝,从“陆锁国”迈向“陆联国”(共建一带一路).人民网.2019-02-1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