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郡圃春晚》
北宋·韩琦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人闲下来的时候,被环境或者时节所感染,容易伤春悲秋。
在那绵绵细雨的春日午后,或是落叶纷飞的深秋黄昏,人闲坐于窗前,手中握着一杯渐凉的茶,目光穿过朦胧的水汽,落在远方模糊的山影上。此时,心中那份淡淡的哀愁,如同窗外的细雨,无声无息却绵绵不绝。
春日的花开,似乎预示着生命的短暂与绚烂,让人在赞叹之余,不禁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而那秋日的落叶,则更像是岁月无声的叹息,每一片枯黄的叶子,都承载着一个关于离别与衰老的故事。
思绪随着风中的呢喃飘荡,记忆的碎片在脑海中拼凑出一幅幅过往的画面。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擦肩而过的缘分与错过,都在这份静谧中变得格外清晰。我们开始反思,那些曾经执着追求的东西,是否真的值得?那些被忽略的情感与陪伴,是否还能找回?
然而,在这份伤春悲秋之中,也蕴含着一种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它教会人们需要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个平凡却真实的瞬间。因为生命虽短,但爱与希望却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学会在忙碌与喧嚣之外,给自己留一片宁静的空间,让心灵得以休憩,也让那些美好的情感与记忆,成为滋养自己前行的力量。
最终,当雨停云散,或夕阳温柔地洒满大地,那份淡淡的哀愁也会随之消散,留下的,是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与希望。
北宋诗人韩琦也在一个晚春时节,看着花园中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郡圃春晚》,表达了自己对于光阴流逝的感慨。
02
韩琦,是北宋名臣,四岁丧父,亲生母亲在他年幼时就遁入庵堂,是在兄长们的照顾下长大的。
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年仅二十岁的韩琦进士及第,由此开启仕途之路。到六十八岁溘然长逝,其中在京城为官24年,在边关为将约15年,担任过几十个职务,为官为民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每当他离任时,地方官民哭声赢野,殷殷相送,亲民爱民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晚年染重病,才不得不回到故乡相州,调养身心,然而他人虽“闲”了,心情未必好了。这样的闲居,不是他所追求的。
这首诗写的就是他此刻的心情。
韩琦常说“为人臣者尽力以事其君,死生以之,顾事之是非如何耳!至于成败,天也。”为了百姓生活更好,他自己一身病痛,心里想的还是“吾心尽欲医民病”,爱民之心力透纸背,感人至深!
03
这首诗描写了晚春景致,仿佛一幅细腻的水墨画卷,缓缓铺展在眼前。韩琦笔下的郡圃,不仅有着盎然的生机,更藏着一份难以言喻的静谧与淡然。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诗人身染沉疴,却并未因闲暇而有所减轻,反而在静观流景中,体会到了岁月的悠长与深邃。这份静,不仅是身体上的静养,更是心灵上的沉淀与升华。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面对万千愁绪,诗人试图以酒解忧,却发现酒力终难敌过心中的重重忧虑。而转眼间,三月已匆匆逝去,春光不再,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感慨与惋惜。
韩琦以细腻的笔触,将这份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这份感慨之中,又不乏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春水、杨花、林鸟,这些自然的元素,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它们或轻盈飘逸,或灵动活泼,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日图景。
而诗人自己,也在这份静谧与生机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力量,继续前行,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04
韩琦一首赏春诗,道尽情怀,也在诉说着自己的一个态度,那就是人生中光阴不待,须争朝夕。
韩琦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春日盛景,字里行间不仅流淌着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更深藏着对时光易逝、岁月如梭的深刻感慨。他借春之短暂,喻人生之无常,提醒世人珍惜眼前,勿让宝贵时光在犹豫与蹉跎中悄然流逝。
诗中蕴含的哲理,如同晨钟暮鼓,敲响了每个人心中的警钟。韩琦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到了生命中最易被忽视的美好,并以此告诫后来者,生活的每一刻都值得被珍视,每一个梦想都应在当下勇敢追寻。
在春风的轻抚下,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不仅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生应当秉持的态度。韩琦的赏春诗,不仅是对春天的颂歌,更是对生命力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颂扬。它鼓励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探索未知,挑战自我,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坚持铸就辉煌。
所以,当再次漫步于春日花海,不妨静下心来,聆听韩琦跨越时空的低语,让那份对时间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热爱,化作内心最坚定的力量。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如携手并进,不负韶华,以无畏的姿态,迎接每一个黎明的到来,让生命之花,在争朝夕中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