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前言:严介和的身份很难被界定,被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作为“太平洋建设集团”的一把手。
当你认为他是包工头时,严介和又一副学者的模样,要与莫言试比高。
严介和的人生,就像他的财富过山车式的增长,一生都是此起彼伏。
基建狂人一路狂飙
严介和生在教育世家,从他的祖父、外祖父到他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教书匠”。
体制内的工作,让严家祖辈三代都有小富即安的心态。
但偏偏到了严介和这里,却开始厌恶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
但是,严介和从小就不喜欢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工作。
32岁那年严介和毅然辞去工作,公然对严家三代的教师工作发起挑战。
严家所有长辈们都觉得严介和疯了,严介和不是疯而是狂!
1992年,严介和正式将目光转向基建领域,正式开启严氏的狂人模式。
在资质和经验都不全的情况下,为了积累经验只能用钱砸。
而这种“砸”却不能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于是严介和从“亏损”的项目下手。
1992年,严介和从老家辗转南京两地共计十一趟,终于“求”来一个小工程,这个工程到达严介和手里时,已经转手五次。
但在层层卡扣的基建工程中,转手越多预示着成本越高。
严介和和工程队计算下来,这第一单工程就要亏损五万元,而实际上最终严介和却亏损了八万元。
别人不理解,为什么明知道亏损还要做?
但严介和的经营理念却是:就是要找亏损的做,现在亏损以后就不会亏损了。
有人觉得严介和盲目自大,但是严介和确实是靠着前期几单亏损的工程,为自己在基建领域打响了名声。
2003年,严介和还是从亏损项目入手,他以五亿的价格收购ST纵横后。
所有人都不看好严介和,严介和却大有一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太肤浅”的架势。
事实是第二次的收购行为,为严介和带来了超十倍的利润!
此时的严介和,为了将太平洋建设集团版图扩大,一路沿袭“收购亏损企业”的战略规划。
通过看似“疯癫”的行为,却帮助各地政府机要领导,解决了手头的“老大难”问题,也因此和多地都形成了很好的关系。
这些关系在后续为严介和打通了人脉网,在严介和财富积累的过程中,这些关系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从32岁创建太平洋建设集团时的一穷二白,到成为苏南首富,严介和仅用了八年时间,彼时的严介和资产达百亿。
但是,他的野心从未被满足过。
《新论语》编撰人
当所有人都已经快忘了这个“首富”,曾经还是位人民教师时,严介和却又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
面对记者提问,发誓一定要创办一所“天下第一”的学校——华佗大学。
严介和立誓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曾经他有机会站在教育界教书育人时,他觉得自己口袋空空,他想要更多的能力加身。
如今身价百亿时,口袋已满却又不想让人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满腹经纶”的人。
严介和不仅要办学校,还要重新编撰《新论语》,在严介和的心里,莫言可以拿诺贝尔他也可以。
因为严介和认为,自己的学历是高于莫言的。
他做生意的这几年没能在文学上下功夫,才让莫言先去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现在他也要迎头赶上。
2011年1月份,严介和带着儿子严昊,给集团下属工作众多元老作介绍。
彼时的严介和,已经将太平洋建设集团的管理权交给了儿子。
尽管2007年,太平洋建设集团遭遇了最大的危机,让严介和十多处房产被查封,公司交给严昊的时候,公司内部仍然还有不少漏洞。
因此,名义上严介和要让严昊快速成长,实际上他只不过是要“垂帘听政”。
至于儿子严昊是不是提线木偶,或许只有当事人才能清楚。
只不过,从严介和和严昊的“约法三章”可以看出,严介和却有要交权的意思。
2012年,严介和对外正式宣称,太平洋建设集团正式交给严昊打理,他要专心写书,这本书就是《新论语》。
为了能让自己心无旁骛,严介和要求严昊一年交给他10亿,让他专心创作。
这本书目前在某宝上均有售,但是从网上的评价和销售记录来看,数据惨淡......
不是“脑袋空空”的商人
关于严介和的评价,外界一直都是褒贬不一。
但是严介和自己,却总能自我屏蔽掉“消极”的那部分,作为正面的褒扬,严介和还会自我修饰一番。
严介和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可以摊在阳光下讲,并且都有其正当的理由。
在严介和的观念里,他的能力大过于90%的商人,那些人发家之后都有“暴发户”的油腻感,但他却在发迹后还一心向“学”。
不仅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还要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在严介和的观念里,文化也要符合时代背景,过时的就要被时代淘汰,而他的《新论语》就是新时代的需要。
而严介和曾经发誓,破产也要创办的华佗大学,可自从2007年那次集团危机后,便无人再提及。
从两手空空到资产百亿,从教书匠到“基建狂魔”。
严介和笑纳所有外界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评价,说得最多的就是说严介和这人一生都在“狂”。
严介和听到只会大笑,他觉得自己这一生的成就,就胜在“狂”字,如果谦虚他就没有今天。
对于这样的严介和,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