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庞玲玲 实习记者 权子昂)每到农忙季节,田间地头常常弥漫着秸秆焚烧的烟雾,与之相伴的是基层管理人员在“禁烧”与群众需求之间陷入两难。秸秆禁烧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陕西省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白天不烧晚上烧”“巡查人员一走就烧”等现象却屡禁不绝,成为陕西省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老大难”。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李国鹏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秸秆处理》的提案,在调研现实难题的基础上提出“堵疏结合,‘限烧’或成良策”的建议。
“焚烧秸秆是农民的无奈之举。”李国鹏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秸秆禁烧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一方面,陕西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尤其关中、陕南地区一年两季的种植模式更是加剧了秸秆积存的压力。尽管秸秆还田或集中处理等处理方式被国家广泛提倡,但由于还田成本高昂,加之粉碎后的秸秆难以降解,农民普遍反映影响播种效果,焚烧成为他们清理农田的普遍做法和无奈之举。
另一方面,陕西复杂的地形地貌使机械化回收利用难以实施。坡地较多且耕地多呈现碎片化,较为分散,导致适宜大区域作业的秸秆捡拾、打捆机械设备难以发挥作用和效率,大规模机械化深耕方式难以实现,进而导致从事秸秆回收利用的企业或合作社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持续发展。
此外,陕西冬季干燥,正值农闲时节,焚烧秸秆不仅清理田间杂物,还能杀灭杂草和病虫害,这一传统农耕习惯根深蒂固。
目前基层管理部门提出的一系列解决办法,诸如提高农民群众环保理念、加大农作物秸秆还田力度、培养秸秆回收利用科技企业、加强焚烧巡查监管、提高秸秆还田财政补助等。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主要是靠不断巡查、加大处罚、严禁焚烧等“一刀切”手段进行管理,由于没有有效地解决秸秆等农作物放弃物的出口问题,群众意见较大。
李国鹏在提案中指出,解决秸秆禁烧问题不能只靠“堵”,更需科学“疏导”。政府可采取更为灵活的管理方式解决秸秆焚烧这一与广大农民息息相关的矛盾和问题,既保障环保目标,又兼顾农民利益。
他建议,分区域、分时段有序限烧,科学施策求平衡。
针对陕西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建议合理划定秸秆禁烧和限烧区域,并根据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制定分时段限烧计划。例如,在空气扩散条件良好时允许限量焚烧,将秸秆焚烧的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全时段、全地域”的禁烧方式,反而可能导致监管矛盾激化。
另外,尊重农民传统,保障农业实际需求。焚烧秸秆不仅是清理农田的便捷方式,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活性,这些对农业生产的好处不容忽视。李国鹏建议,在尚不具备全面机械化深翻和秸秆回收利用的条件下,政府应从农民需求出发,提供更灵活的秸秆处理政策,切实减轻农业生产负担。
最重要的还是完善替代方案,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李国鹏认为,破解秸秆处理难题的根本在于疏导。他建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扶持秸秆回收利用企业,推动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时,通过推广经济适用的小型秸秆处理设备,让广大农户也能轻松实现秸秆的高效处置。
破解秸秆禁烧难题,是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重要一环。“堵不如疏”,只有在尊重农业实际、平衡多方利益的基础上,以科学、灵活的治理方式打开局面,才能真正打通秸秆禁烧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的“双赢”。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