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根据国家及上海市东西部扶贫协作会议精神,上海市闵行区对口帮扶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7年多来,闵行人民和援滇干部以血浓于水的倾情付出,围绕“项目撬动、帮扶带动、产业促动、沪滇联动”的总思路,不断推动沪滇协作在千年茶乡结出累累硕果,两地携手共谱出一曲山海交融的壮歌。
昌宁县城全景
“输造”并举,产业合作促帮扶
隆冬时节,在翁堵镇翁堵村的富硒茶园里,配兑后的水肥正通过管道系统,均匀、定时、定量喷洒在茶树上。
“智慧农业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现在我家的茶叶产量与过去相比,每亩增加了30公斤,每年稳定增收3000元以上。”茶农李菊莲告诉记者,“在过去,单就茶园浇水施肥一项,每年都要产生一笔不菲的成本。”自从茶园被列为沪滇协作项目“千亩智慧化示范茶园”核心区后,闵行区援昌干部在送项目、资金的同时,还指导茶农适时提升改造茶园水利设施和生产道路,并通过安装茶园智能水肥系统、远程虫情测报系统等,让大山里的茶农第一次通过智慧化提升了茶叶品质。
在为昌宁“输血”的同时,闵行区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产业扶持、劳务协作等,不断强化对口帮扶的“造血”功能。结合发展一批富民产业,闵行区和昌宁县积极探索“项目搭桥、效益持久、绿色生态”的产业扶贫模式,投资1.53亿元,大力实施“一乡一品”和县域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累计实施茶叶、核桃、蚕桑、肉牛等产业发展项目54个,带动贫困群众2.3万人,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在上海资金的示范带动下,援滇干部通过积极协调、主动对接,引导、撬动企业注资增资3349万元,让昌宁山区群众真正享受到沪滇协作的红利。
着眼落实一批惠民项目,闵行区利用产业合作、扶贫车间建设、开展消费扶贫等方式,把解决昌宁群众所需所盼作为沪滇协作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投入帮扶资金3.03亿元,实施产业类、农村基础设施类、劳务协作类、社会事业类惠民帮扶项目288个,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592个,近三年来,累计完成消费帮扶1.03亿元,有效助推了乡村振兴。
昌宁富硒茶园
创新聚力,劳务协作助增收
2021年以来,闵行区不断增强对昌宁的“造血”能力,坚持创新、聚力,把援助的产业资金变为可运营的资产,将劳务协作当成致富增收的“法宝”。
闵行区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累计为昌宁贫困学子捐赠图书、床上用品等物资,捐物折资达360多万元。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劳务输出对接机制,深入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切实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设立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就业服务工作站昌宁县分站,培育发展10个劳务专业合作社、160名劳务经纪人、49名就业扶贫信息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投入沪滇协作资金1054万元,让8000余人次实现转移就业。
闵行和昌宁这两家“亲戚”走了7年多,成就了沪滇协作的典范。帮扶以来,闵行区先后在昌宁认定扶贫车间11家,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2000余人次。通过“云品入沪”的帮扶新模式,累计实现扶贫产品销售金额2800万元。
夯基筑本,人才交流强协作
山海阻隔,隔不断闵行和昌宁的人才交流往来。
开展帮扶以来,闵行区和昌宁县两地不断互派党政干部和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专技人才交流锻炼。累计进行各类交流互访25次,互访交流194人次。昌宁县先后组织11期共77名县、乡镇干部赴上海市闵行区参加专题培训,选派60余名教育、医疗技术人员赴闵行区跟岗研修、培训学习;上海市先后选派58名医疗、教育等方面专家到昌宁支医、支教。昌宁县累计输送贫困学生575人,到东部结对省市就读职业学校。
从发展“末端”直接对接“前沿”,闵行区为昌宁培育了更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乡村治理的明白人,为昌宁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上海市闵行区援滇干部袁书楠介绍:“我们始终以‘上海+’模式为重点,立足昌宁产业结构特点,结合上海市场,围绕茶叶、野生菌、甜笋等实施了一批产业项目。同时,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模式,在政务、医疗、教育、劳务上,激发双方人才活力,不断促进两地融合发展。”
上海医疗专家到昌宁开展义诊
成效彰显,闵昌共书山海情
山海情深,沪滇有爱,闵行和昌宁两地之间,不断续写着一曲曲携手奔小康的动人乐章。闵行区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产业布局,共投入帮扶资金1.76亿元,实施惠民帮扶项目190个。打造“云上昌宁”区域公共品牌,入库适销农产品286款,让云南大山味道通过“推流”进入全国各地。
闵行区和援滇干部大胆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现代产业模式,先后实施了漭水镇黄家寨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耈街乡水炉村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为昌宁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文旅有机结合的乡村特色产业新业态提供了样板。实现了“好声音传出来、友谊桥架起来、大品牌树起来、钱袋子鼓起来”四个蝶变。产生了“巩固+拓展”成果更给力、“自主+帮扶”群众更幸福、“产业+旅游”乡村更美丽、“人才+技术”服务更优质、“品牌+发展”名片更靓丽“五个效应”。
一条长江,首尾相望;援滇有期,情谊无期。通过沪滇协作对口帮扶,闵行和昌宁两地已真正血浓于水,手足情深,展现出“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打造立得住的扶贫产业,形成多元化的协作氛围”的新气象。
图文:保山新闻网
编辑:张颖卓(实习)
初审:林心怡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