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题图为王珂博士

公元 552 年,突厥人在如今的蒙古地区摧毁了阿瓦尔汗国(中国称之为“柔然”),众多阿瓦尔人(Avars)在公元 567 至 568 年间迁徙至欧洲,并在如今的匈牙利定居下来。据文献记载,这些阿瓦尔人统治着一个由保加利亚人、格皮德人、斯拉夫人和罗马人等不同民族和文化组成的杂居人口,并多次袭击东罗马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最终在公元 626 年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中失败。他们在中欧东部的领地一直相对和平,直到大约公元 800 年被法兰克军队摧毁。

2025 年 1 月 15 日,复旦大学王珂作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Ancient DNA reveals reproductive barrier despite shared Avar-period culture 的研究论文。


公元 567 至 568 年,具有东亚血统的阿瓦尔人(Avars)在长途迁徙后抵达中欧东部地区,并在那里遇到了具有截然不同的欧洲血统的族群。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 722 名个体的古代全基因组数据以及对维也纳(奥地利)南部公元 7 至 8 世纪的两个相邻大型墓葬遗址(相距仅20公里)进行的细致跨学科分析,来探讨阿瓦尔人和欧洲人的这次相遇所产生的数百年影响。


通过对这两个墓葬遗址中近乎全部埋葬人口的古基因组数据和考古数据,研究团队发现,即使在阿瓦尔人(Avars)迁移至这里200年后,一个墓葬遗址(Leobersdorf遗址)中的古人基因库的主要来源仍为东亚祖先成分(占70%以上),而另一个墓葬遗址(Mödling遗址)中的古人基因库的主要来源是欧洲祖先成分。这两个相邻的墓葬遗址中埋葬的人类显示出几乎没有生物学上的联系,但他们在葬式葬俗上呈现惊人的一致性,共享一个独特的晚期阿瓦尔文化。

基于这两个墓葬遗址中埋葬人口的古基因组数据,研究团队重建了跨越六代、超过 450 人家的大型家族谱系,从而能够对其中每一代人的人口特征进行分析。尽管血统各异,但这些家谱以及庞大的远亲关系网表明不存在近亲通婚,呈现出父系模式和女性外婚制,存在多个生殖伴侣,并且生物亲缘关系与考古学上社会地位的标志之间存在直接关联。这种延续数代的基因隔离是通过有意识地从阿瓦尔汗国其他地区挑选具有相似血统的伴侣来维系的。两个墓葬遗址中埋葬人口的流动主要是由于女性外婚制,这表明不同的婚姻网络是维持这种人口流动的主要驱动力。

总的来说,该研究首次发现了阿瓦尔人在遗传屏障下共享东亚游牧文化基因的现象,揭示了阿瓦尔时代的东亚移民迁居欧洲、同化当地社群、形成大型东亚父系氏族部落的多民族融合格局。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418-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