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环京津地缘优势,打造联通京津、辐射全省的经济廊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思路和目标,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锚定目标、主动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取得更多成果,切实把重大国家战略转化为发展动能,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推动产业协作走深走实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协作是关键支撑。
“2024年,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六链五群’培育见行见效,加快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其中河北牵头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链式效应进一步强化。”省政协委员、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贾乐堂介绍,2025年,三地将进一步深化实化“六链五群”工作,加强重点平台载体建设,打造标杆示范,协同谋划布局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协作“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全力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需要承接平台的支撑。位于唐山的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便是河北省的重点承接平台之一。
省人大代表、唐山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郎文昌介绍,过去一年,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累计实施亿元以上京津合作项目101个,完成投资196亿元,国投(唐山)煤炭储运等一批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北汽唐山福田雷萨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项目顺利投产达效,示范区发展后劲更加强劲。
央企是创新的重要源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引进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这也是省政协委员,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于国义十分关注的话题。他介绍,2025年,雄安新区将继续推进承接疏解方式和路径创新,进一步构建“清单+链条”的疏解发展范式,健全“行政+市场”疏解推进机制,完善“政策+机制”疏解服务体系,确保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
促进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
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借助京津资源推进创新发展,河北大有可为。
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以协同创新促进区域产业协作,促进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更好地将创新资源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协同创新,要有平台做载体。
“建好用好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表述,省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处长张洁印象深刻。他建议,河北应更好地发挥国家级平台作用,引导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区域内重点产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更多颠覆性技术在京津冀区域内优先落地转化。
协同创新的成果,最终要落在产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我省产业体系嵌入京津创新体系”。省人大代表、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兆勇说,今年,他们将加大研发投入,深度挖掘“北京研发、保定制造”模式的巨大潜力,拓展产品谱系,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同时,围绕当地轨道交通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拉紧产业链纽带,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释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红利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政协委员,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杨燕伟介绍,他们将联合相关部门推出更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深化拓展省内“一卡通”,联合京津大力推进区域“一卡通”。利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开展场景式、沉浸式应用体验服务,积极构建政府惠民生、群众得实惠、银行增活力、消费促发展的“一卡通”数字应用生态圈。
京津冀深度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不断释放民生红利,是很多代表、委员的共识。
省政协委员、省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姚大军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促一批京津养老项目布局河北”。
姚大军委员介绍,他们正在以赤城温泉康养度假区升级改造项目为重点,对接医疗康养知名企业,争取三甲医院落地项目区,推动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适老化改造,面向京津地区培育壮大旅居养老产业。
公共服务领域的协作,不仅体现在养老上,教育领域同样风生水起。
省人大代表、三河市第二中学教师马英说,今年,三河市将加强与京津学校合作,在中小学科学教育、研学课程、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培养等方面增进交流,完善京津冀区域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领域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原标题:牵住“牛鼻子”,绘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图景)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