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文 “苹果AI(人工智能)手机将进入中国”的猜测又有新进展。最新披露的企业工商信息显示,苹果近期罕见地在中国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而这家公司事关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的落地。这被国内AI圈解读为,苹果的AI手机有望于2025年亮相中国。
自2024年成为AI手机元年之后,不只是苹果、三星,国内的一众手机厂商也打响了AI手机争夺战。进入2025年,关于AI硬件端侧的讨论也变多了。在刚刚结束的CES展(美国拉斯维加斯电子展览会)上,以AI手机、AI PC(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端侧AI收获了巨大的关注度。
行业内对AI手机的期待毋庸置疑。在2024年苹果CEO提姆·库克访华时,就曾经数次被问及AI版iPhone入华时间表的问题。不过,从目前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并未打算为AI手机买单——哪怕是苹果也不会。
根据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在1月13日公布的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被市场热炒的苹果AI手机未能引发华尔街预期的换机潮。一家数据调研机构此前发布的调查也显示,消费者购买新手机的最大推动因素是电池续航时间更长、存储空间更大和相机功能更优。AI功能并不能成为促使消费者换机的主要因素。
正因此,虽然2024年被称为AI手机元年,但直到今年,这一方向始终处于“行业热,市场冷”的阶段。消费者不愿意为此买单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AI发展其实还远未到此前市场预计的iPhone时刻。
退一步说,只要安装相应的APP就能够获得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这一服务还有可能是免费的,消费者完全没有任何动力花费重金购买一个还处于概念阶段的硬件设备。
此外,消费者对数据隐私的顾虑也随着AI手机的落地而增加。本来人们认为,以AI手机为代表的硬件端侧AI数据全部存储在本地,在隐私保护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现实却走向了反面。此前一家国内手机厂商在发布会上直接一键唤醒手机点咖啡,这固然为大家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意味着,人工智能驱动的决策可能是基于未经明确同意而收集的个人数据。如果走到这一步,它就可能存在侵入性收集的风险。
而且,相比于云端大模型还需要用户动态授权数据,端侧大模型则意味着,一旦授权之后将拥有访问和链接个人数据的最大权限。此前有人担忧,硬件设备将个人手机屏幕“识屏”动作作为数据投喂到端侧模型中,这会导致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边界的模糊,进一步增加数据安全的风险。
不过,哪怕是消费者目前并不愿意为AI硬件付费,但这并未阻挡硬件厂商持续地投入。这可能也是一种不得已。手机市场的下滑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2023年更是触及了十年销量的最低点。2024年尽管出现了一定的恢复性增长,但换机周期的延长,使得硬件厂商依然处于焦虑状态。也正因此,它们必须未雨绸缪,让消费者更换设备有更充分的理由。此刻除了押注AI手机,厂商们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如果要讨论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的关键词,Agent(智能体)一定位居榜首。但AI Agent到底会以什么形式出现?是走向以AI手机、AI PC(笔记本电脑)的硬件端侧大模型路线,还是延续以ChatGPT、文心、豆包、Kimi为代表的软件应用爆发路线?乍看起来,这只是技术路线的选择题,但其实是AI新世界的入口争夺战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
其实,对产业界来说,“二选一”并不会带来多赢。相反,如今更需要的是软硬件厂商的合作,特别是要在涉及用户数据安全的问题上共同探索。未来如何收集和处理数据?数据是在端侧加以处理还是必须上云?如何保证数据使用的透明度以及消费者对数据的控制力?这一系列事关用户数据安全的问题,是AI应用长期发展的真问题所在。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陈白】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陈白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
原经济观察报商业评论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