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日喀则地震发生的第二天,30 岁的米玛次仁决定为震中地区送去急需的物资。他居住的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年木乡德吉村,距离震中的定日县 300 余公里。

1 月 7 日清晨,地震预警惊醒了米玛次仁,但他所在的村庄房屋并未受损,而 300 余公里外的震中,却是一片凄惨景象。6.8 级的地震让许多房屋倒塌,据日喀则官方信息,此次地震造成 126 人遇难,27248 户房屋受损,约 6.15 万人受灾。

地震打破了高原冬日的宁静,公安、消防、解放军、武警等纷纷赶赴灾区救援,西藏自治区应急指挥部将地震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一级。



震中定日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约 4259 米,震时气温低至-12.2℃,震后 3 天内最低气温达-18℃。

起初,米玛次仁不知如何相助,只能在心中为灾区祈祷。1 月 8 日上午,他收到乡里通知,灾区急需小孩棉衣、暖炉和牛粪等物资。年轻的米玛次仁是德吉村村支书,通知下发后,村民们纷纷带着自家的米面、棉衣、牛粪、糌粑等物资聚集到村委会,无人愿出售,全都要捐赠。德吉村 40 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参与了捐赠。

“没有那些,冬天根本睡不了觉。”米玛次仁深知牛粪对于震区的重要性,由于车辆有限,一些村民只好把部分物资拿回去。

在青藏高原,牛粪是常用燃料,牧民生活离不开它。而震中地区,房屋倒塌,物资被埋,余震不断,人们不敢靠近。震后的夜晚,灾民们或睡在野外,或在车里凑合,靠捡来的牛粪、木材生火御寒。

定日县措果乡塘仁村村民巴桑担忧着村民们的感冒问题,39 岁的他跟着医疗队为老人和孩子看病送药。西藏蓝天救援队协调中心主任张东旭也发现,震区低温让矿泉水都结冰,高海拔和严寒是救援的两大挑战。



1 月 8 日傍晚,米玛次仁拉着满满的物资出发。整个桑珠孜区共有 109 车物资送往定日县、拉孜县,其中捐赠最多的是牛粪。在震后的西藏,各地人们纷纷行动,捐赠家中的牛羊粪和柴火。

1 月 9 日凌晨 1 点,米玛次仁跟随车队出发,6 个多小时后抵达定日县。他要将牛粪送往受灾最重的曲洛乡,那里道路受损,他小心翼翼地驾驶着。

当他把牛粪送到曲洛乡时,村民们纷纷前来帮忙卸货,表达着感激。

通常,此时的西藏是牧民们最清闲、喜庆的时光。但地震让村庄成为废墟,米玛次仁感到心酸。

1 月 9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日喀则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抗震救灾情况。如今,抗震救灾工作已转入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安置点里,生活在逐渐恢复。



尽管余震不断,村民们的生活仍在继续。巴桑所在的措果乡,村民主要靠种青稞、养牛羊为生,地震让一些牛羊死亡,巴桑的房子也塌了,但他相信“人平安就没事,国家会盖房子”。

曾嘉懿在震后来到灾区,看到了安置点里的情景,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1 月 9 日,灾区的第一批活动板房开始搭建。米玛次仁离开时,村民们为他送上水和食物。尽管余震不断,前往灾区的车辆依然源源不断。米玛次仁相信,这个冬天,他们能暖和度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