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如何织密这张民生保障网,也是北京“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
1月15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办聚焦“七有”“五性”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界别联组座谈会。会上,多位委员围绕如何服务好“一老一小”建言献策。
李卫华:完善养老助餐服务,切实办好民生“食”事
吃饭难是多数老人面临的普遍困境。“做好养老助餐服务是老年人的期待,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北京市政协委员、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淀区总工会主席李卫华表示,北京市养老助餐服务已形成包括中央厨房、单位食堂、社会参与、长者食堂、养老服务机构等在内的多样化助餐模式。
经过对几个区的调研,李卫华发现,养老助餐服务仍存在几方面问题:当前北京市助老点的助餐率比较低,出餐量覆盖街区的老年人比例不到2%;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部分机构存在菜品单一、口味不佳、搭配不合理、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
他建议完善服务体系,提高覆盖率。增加养老餐点数量;优化助餐点布局,确保老年人在15分钟内能够获得便捷的服务;丰富助餐服务模式,鼓励社会餐饮企业、社会单位内部的食堂和养老服务机构合作,鼓励物业在社区开设助餐服务,开办老年餐桌。
同时,推动智慧养老,提升服务质量。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依托北京养老服务网等平台,实现数字化转轨,提高服务效率。鼓励科技企业运用大数据和AI分析,提供适合老年人饮食特点、价格优惠、营养全面的多样化老年优质套餐或者个性化方案。“还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优化助餐体验。”他举例说,比如引入语音平台系统,老年人说出自己的需求,系统就能自动识别、确认,并实现智能配送。
他还建议,整合社会力量,打通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政策优惠、用房保障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养老服务。
余立新:依托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推进社区医养结合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北京已经建成10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北京市政协委员、医养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余立新建议依托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推进社区医养结合。
“传统的养老和医疗模式下,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医院间奔波,耗时耗力,服务连贯性较差;家庭照护过程中,尤其是那些下不了楼、出不了门的‘老老人’,缺乏医疗和养老的有效支持,负担很重。”余立新说。
她认为,可以采取依托目前北京市民政局正在主推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来推广医养结合的模式。
余立新建议,支持具备条件的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增设基层卫生服务站,配备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包括超声仪器设备,与周边的多家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合作,明确转诊流程,邀请老年医学专家定期坐诊,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为老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同时,建立标准化的社区康复中心,为术后和慢病康复的老人制定个性化方案,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这一举措将为家庭照护提供坚实的医疗和养老基础的支持。”余立新表示。
她还建议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在符合条件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启动医养结合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确保医疗设备配备齐全达标、专业医护人员到达率达标、满足社区常见疾病诊断的需求;设定服务融合的考核目标,实现家庭养老床位与家庭的病床服务的深度融合,服务流程与专业护理上形成统一体系。在医疗方面,为家庭养老床位和家庭病床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巡诊,制定紧急医疗救援、预案和快速响应机制。在养老方面,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综合照料、康复训练等,支持家庭照护。
李婷:以积极生育支持政策助力北京民生发展
会上,针对“一老一小”的“一小”问题,有委员就生育支持和出生缺陷防护分别提出了建议。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李婷建议以积极生育支持政策,助力北京民生发展。她认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的实施不仅是为了提振生育,解决人口问题,更是一种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保障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手段。
她建议,进一步完善发展托育服务,逐步尝试把托育年龄下调,试点以社区为依托的“微托育”。“依托社区的托育有灵活性,可以临时托,群众需求非常大。”她说,要以托育服务为抓手,带动婴幼儿科学养育,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
同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平衡分布,为每个家庭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机会,减少家庭教育成本。“也要及时助力青年实现高质量就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李婷认为,其中要特别关注女性就业,推动职场的性别平等文化建设,鼓励企业设立弹性工作岗位。她特别提到,要落实产假延长期的成本分担机制。
此外,她还建议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探索生育补贴发放制度,切实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马立霜:织密让百姓安心的出生缺陷防护网
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外科主任医师、首席专家马立霜关注出生缺陷防治问题。
她表示,北京在出生缺陷防治领域强调从源头抓起,各项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在婚姻登记、出生缺陷一体化防治和孕前健康检查等方面已经覆盖到常住人口。
她认为,在出生缺陷防控方面,免费婚检是关键。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马立霜建议,增加财政支持力度,调整服务范围,推进北京市免费婚检政策覆盖到常住居民,进一步体现首善标准和首都水平,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科技助力,为出生缺陷救治提供更多可能性和解决方案,可以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减少致死、致残的严重缺陷发生,为患儿带来新的生活和健康生活能力,造福更多患儿和家庭。”她建议,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开发治疗胎儿、新生儿严重畸形的新型器械以及再生材料,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白爽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