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晴 孙文丽 通讯员 辛凯 张伟
德州市平原县,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与西葫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尝试种植,到如今冬暖式大棚西葫芦产量全国第一,掌舵全国西葫芦价格“风向标”,平原县的西葫芦产业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
每一个圆润饱满、色泽鲜亮的西葫芦都承载着农户们对土地的深情与希望,它们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促进经济活力的绿色使者。
历经30年发展
西葫芦大棚已有7000多个
矮身钻进位于平原县德原街道的一座西葫芦大棚,温暖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直起身,大片的叶子、翠绿的西葫芦映入眼帘,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那句“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大棚长200米,占地约两亩,配备着方便运输西葫芦的轨道小车,地面铺着稻壳,能起到提高地温、保湿、保障干净卫生的作用,确保西葫芦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现在平原县西葫芦主要种植模式为日光温室大棚和大拱棚。”平原县德原街道前坊子村党支部书记闫吉勇介绍,上世纪90年代,平原县的农户开始种植黄瓜,但在实践中,他们发现西葫芦不仅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而且生长周期长,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强,产量高,效益也高。同时西葫芦的保鲜期长,耐储存,易于长途运输拓展市场,于是,西葫芦逐渐成为农户的新宠。
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原县的西葫芦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也日趋完善,从育种、育苗、大棚建设到农资配送、技术服务、销售市场,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育种和育苗环节的发展,为西葫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闫吉勇就经营着一家育苗公司,公司拥有三个育苗大棚,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订单式育苗,西葫芦苗年产量稳定在五六百万棵。“育苗是一项精细且充满挑战的任务。”闫吉勇说。
据闫吉勇回忆,以前农户大多直接播籽,因为当时大棚数量有限,露天种植占据主导地位,受天气条件影响,晴天播籽成为首选,阴天则会导致出苗稀薄,常常需要后期买苗进行补种,影响产量和质量,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影响了种植效率。之后,部分有经验的农户开始尝试自己育苗,使用水杯大小的育苗桶,覆盖上塑料薄膜,控制温度和湿度,进行单株育苗。然而,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苗率,但仍然存在诸多不便,育苗过程繁琐、成本高、费时费力,且育出的苗参差不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育苗公司应运而生,标准化的育苗方式不仅提高了育苗效率,也降低了农户们的种植成本。
历经三十年发展,目前,平原县拥有西葫芦种植大棚7000多个,主要分布在德原街道和三唐乡等乡镇。2019年,农业农村部批准平原县坊子乡叶庄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3年,“坊子西葫”更是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从露天种植到大棚种植,现在平原县的冬暖式大棚西葫芦产量居全国第一。”平原县德原街道办事处叶庄西葫芦批发市场市场监管宋开虎说。
种植是个技术活儿
一年有七个月时间都能收获
清晨6点多,天色尚未完全亮开,平原县德原街道陈楼村的种植户李小健一家四口已经头戴照明灯,忙碌在自家大棚里开始采摘西葫芦。
李小健家有六个大棚,面积较大的几个大棚,每个都种植了2000多棵西葫芦苗。他和妻子、父母共同照料着这六个大棚。“2000年我们家就开始种大棚了,那时候是父母在料理。”李小健介绍,10年前,自己打工归来后便决定投身大棚种植,起初,家里只有两个大棚,后来逐渐扩大规模,如今已经有了六个大棚。
“西葫芦当下刚成熟,今天收了一千三四百斤,现在每斤卖八毛钱,能赚个千把元。之前价格高的时候,一天能卖8000多元呢。”李小健家的大棚距离叶庄西葫芦批发市场仅有1公里,交易西葫芦非常方便。
种植西葫芦是个技术活,为了保证产量和品质,李小健一家在大棚管理上下了不少功夫。每年10月中下旬,是李小健一家开始种植西葫芦的时节,他们将买回的西葫芦苗一一进行根部杀菌消毒,之后移栽到大棚里。移栽后,第一遍水需要浇透,七八天后再浇第二遍。在西葫芦前期生长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生长速度,避免秧子长得过高导致养分分散,也不利于后期采摘。西葫芦怕冷,生长最好的温度是24°C-25°C。因此,他们还需要密切注意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以及病虫害防治。经过精心管理,30天后,西葫芦便能开花,40天后就能采摘。
西葫芦产量很高,亩产能达到3万斤。在冬季,两天能收获一次;到了春天,随着温度升高,西葫芦一天收获一次,有的大棚甚至能一天收获两次。由于西葫芦的生长周期长,从10月份种植到次年6月份结束,这期间有7个月的时间都能持续收获。
每年6月底,西葫芦采摘告一段落,除掉秧子,又将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会对大棚进行彻底清理消毒,包括清除残留物、高温闷棚杀菌,然后运粪增加土地营养,旋耕土地。”李小健说,这些工作虽然辛苦,但能为西葫芦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六个大棚年收入能有20多万元
北京新发地
八成西葫芦来自这里
时值腊月,零下的气温让人感到寒冷,然而在繁忙的叶庄西葫芦批发市场,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一大早,小货车和三轮车就络绎不绝地驶入交易中心,车上满载着刚从大棚里采摘的新鲜西葫芦,一个个西葫芦被装在塑料桶里,桶上覆盖着棉被。这次收获的西葫芦多是头茬儿,交易中心人头攒动,农户们忙着将自家的西葫芦称重、卸车,打包工人对西葫芦进行分类、打包,最后装车,准备销往各地。
高村村民周秀芝是打包工人中的一名,到了西葫芦收获季节,每天早上7点左右,她准时到达交易中心,开始一天的工作。只见她娴熟地将一个西葫芦从桶里拿起来,去掉残留的把儿,再小心翼翼给西葫芦套上泡沫网,放进塑料筐中,一个西葫芦大概一斤,个头匀称,一筐的标准是41斤。“我就住在附近,每年这时候西葫芦成熟了,我就过来打包,一天能赚七八十元呢。”周秀芝说。像周秀芝这样的打包工人,该交易中心有500多人,按箱计费,每天的工资在70元到200元不等。
“天一亮这里就来人了,一直能持续到下午6点,现在还不算忙,春节之后,天气一暖和,西葫芦产量上来了,这里会更忙,高峰期一天最多能交易100万斤。”宋开虎是这里的“元老人物”,他见证了这里一步步发展壮大。
“以前农户和买家在这里自发形成市场,规模小,农户还得自己找客户,为了规范西葫芦产业的发展,2003年,政府投资建设了这个交易中心,一开始,我们好几个人到处跑市场找客户,要不然老百姓的西葫芦卖不出去,产业也就没法发展。”宋开虎说。
据宋开虎回忆,他带着平原县的西葫芦去过北京、济南、太原等地的各大市场,为了让批发商们亲自来平原县看看,他们说尽了好话:“管理上绝对没问题,绝对没有乱要价的情况,特别是我们的西葫芦品质好、安全,让人家放心。”在宋开虎等人的努力下,一年之后,市场有了起色,批发商逐渐多起来,交易中心经历了2007年、2012年的扩建,拥有了如今50亩地的规模。
德州市齐河县批发商张斌的父亲就是在宋开虎的推荐下,成为该交易中心的固定客户。如今,张斌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也在平原县批发西葫芦,为了方便打包西葫芦,他还租了一个棚子。“我从平原批发西葫芦,卖到济南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这一车有两万斤,早上6点过来,中午12点就到济南了。”张斌表示,平原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葫芦品种好,产量大,价格有权威性。
“在这里,一年能交易1亿多斤西葫芦,是全国西葫芦价格的‘风向标’。”宋开虎自豪地说。
如今,平原县的西葫芦销售范围已覆盖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江苏徐州、山西太原等多个城市,特别是北京新发地市场80%的西葫芦都来自平原县,这一广泛的销售网络,无疑为西葫芦的畅销提供了有力保障。多年来,平原县的西葫芦从未出现滞销现象。同时,“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也大大简化了销售流程,提高了交易效率,不仅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收益,也进一步激活了相关农产品市场。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