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近日,在卡塔尔、埃及和美国的联合斡旋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终于就加沙地带停火达成协议。这一协议分为三阶段实施,首阶段将于1月19日启动,双方将在停火的同时释放被扣押人员,并开启人道主义援助和未来谈判进程。这一消息一经发布,引发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然而,在经历了数月的残酷战争、成千上万生命的逝去之后,这份停火协议究竟能否为动荡的加沙带来真正的和平,还是仅仅是一场短暂的权宜之计?
加沙地带的硝烟弥漫数十载,如今停火的到来对深陷苦难的巴勒斯坦民众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霖。在战火中,超过4.6万巴勒斯坦人失去生命,家园被毁,基础设施几乎完全瘫痪。此时的加沙,早已是一片人间炼狱。停火协议的签署,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尤其是协议第一阶段承诺释放被扣押人员和允许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这些举措将暂时缓解加沙地区的生存危机。然而,面对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长期的敌对状态以及深刻的历史矛盾,这份协议能否真正实现“完全和彻底的停火”,仍是未知数。
表面上,这份协议看似是在国际斡旋的推动下达成的“和平进展”,但实际上,它更多是一场政治博弈的产物。卡塔尔、埃及、美国等调解方背后各有利益考量。卡塔尔借此进一步强化其在中东事务中的外交存在,埃及则试图巩固其作为地区稳定“调解者”的角色,而美国更是将此视为修复中东盟友关系的机会,甚至试图将其包装成拜登政府的外交成果。然而,这些“调解方”是否真的致力于推动以巴之间的永久和平,还是只是试图在各自利益框架内维持一种可控的平衡?这一疑问值得深思。
协议的三阶段安排表面上井然有序,但其背后隐含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第一阶段停火的重点在于释放被扣押人员和允许人道援助,但这一阶段的执行面临诸多挑战。以色列是否真的会如协议所言撤出加沙人口密集地区?哈马斯是否能够按时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任何一方的失信行为都可能成为撕毁协议的导火索。历史一再证明,以色列与哈马斯的每一次停火都因缺乏信任与落实机制而以失败告终。当前的协议能否跳出这一“停火-冲突”的恶性循环,令人怀疑。
更大的问题在于,停火协议并未触及以巴冲突的核心问题。双方之间的争端远不止于眼前的战争损失,而是关于领土、主权、难民问题等深层次的历史积怨。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份协议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也没有机制确保双方在协议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能够达成实质性共识。停火只是暂时的冰冻,无法消融以巴之间深植的仇恨与敌意。
以色列方面的态度更是令人质疑其诚意。尽管总统赫尔佐格呼吁政府批准协议,但以色列一贯以安全为由推迟谈判,甚至在停火协议期间继续推动定居点扩张或实施更严厉的封锁政策。这种做法无疑会加剧巴勒斯坦民众的愤怒,使停火协议的脆弱平衡变得更加摇摇欲坠。同时,美国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也让巴方质疑所谓国际调解的公平性。如果停火协议不能带来公平对话与真正的妥协,那么未来的冲突将不可避免。
哈马斯方面也存在不确定性。尽管哈马斯官员在协议达成后将其称为“历史性时刻”,并承诺进入重建加沙的新阶段,但哈马斯的行为往往与其政治表态存在偏差。其在停火期间积累军事实力并酝酿新一轮攻击的历史并不鲜见。此外,哈马斯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对其他巴勒斯坦武装派别的控制能力,也将影响协议的实际落实。可以说,这份协议的执行既取决于哈马斯对停火的态度,也取决于其内部的团结程度。
与此同时,加沙地带的大规模重建进程也将成为未来冲突的导火索之一。战后的加沙满目疮痍,重建需要巨额资金和多方协作。然而,谁将承担重建的资金?援助是否能顺利到位?加沙的重建是否会被以色列封锁所限制?这些问题都将对协议的后续阶段构成严峻考验。更重要的是,若重建过程中各方利益不平衡,可能进一步激化内部矛盾和外部争端。
停火协议的达成,无疑是中东乱局中的一次喘息,但它既不是和平的开始,更不是冲突的终结。长期以来,以巴冲突的每一次停火都如同一次缓刑,暴露出的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模式。国际社会虽能通过斡旋促成短期和平,但若无解决根本问题的意愿和行动,所有协议终将沦为空谈。以色列与哈马斯的这份停火协议,是对和平的尝试,还是冲突间的战术休整?答案或许早已不言自明。
当巴勒斯坦民众走上街头庆祝时,谁又能保证这份停火不是下一场战火的序幕?和平,不是协议的签署,而是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只有直面历史,解决争端核心问题,以巴双方才能真正迈向和平。否则,停火协议不过是战争间隙的短暂停顿,而加沙的天空下,终将再次回响炮火的轰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