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江水向南流,琅琅颂声入耳来。坝草码头,红军渡江纪念碑依然巍然矗立;坝草小学红色浮雕前,“小小解说员”在讲述“过去的故事”;乐运村内,红军无名坟周围仍然干净整洁……90年前,红军长征在良田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90年来,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断鼓舞着当地干部群众奋勇前行。


良田镇板袍村航拍图

位于镇宁自治县南端的良田镇,解放前叫作“荒田”,曾经是大山环抱、荒凉偏僻的地方。1934年4月,红军长征过良田时,红三军团到达当时只有12户人家的板袍,在百姓杨登凤家设立渡江(北盘江)临时指挥部,张贴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红军离开后,杨登凤东躲西藏、舍生冒死保住这张《布告》,于1952年献给镇宁县人民政府。

板袍村中心,一间保存完好的老屋泛着岁月的斑驳,土木结构的建筑在周围砖混结构的房屋包围中显得格外沧桑。


位于良田镇板袍村的北盘江渡江临时指挥部旧址

“我从小就在这间老屋听我的曾祖父、爷爷、父亲讲红军在板袍的故事。”提起往事,今年70岁的杨忠庭特别自豪:“曾祖父原名叫杨登凤,献出《布告》后才改名为杨登奉,以此教育子孙后代时刻记住红军的好,为国家和集体作贡献。”杨忠庭骄傲地说,他从小就记得《布告》的内容,最感兴趣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等部分。

远山翠绿,近篱芬芳。在这份红色光辉的照耀下,当年落后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全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同时,通过深入挖掘红色史实、修缮红色遗址、打造红色线路等方式,不断丰富本地红色资源内容,盘活红色资源。随着一批批长征足迹“追寻者”的到来,杨忠庭也从听者变成了讲述者,自愿担任起红色村庄的讲解员。


良田镇坝草村矗立着红军渡江纪念碑

“当年,村民们不知红军是好是坏、是敌是友,纷纷躲进了深山,只有上过私塾的杨登凤坚持留下来。红军秋毫不犯百姓的举动和《布告》的内容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纷纷下山回家,详细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革命主张后,深深敬佩红军,打心眼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年轻的板袍村党支部书记朱凯介绍说。

板袍村曾有“温热床河谷”之称。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家家户户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种植,全县主导产业中的“五朵金花”就有“四朵”。其中,蜂糖李种植3200亩。板袍村两委正按照“红色资源+绿色生态+布依蓝布”融合发展的思路有序推动各项工作。


果农采摘镇宁蜂糖李

在板袍村红军广场上,五六个村民坐在雕塑“胜利的号角”周围拉着家常。说起村里的变化,60岁的罗四光忙用汉话说:“这个广场是当年红军修整夜宿的荒田坝,那边是红军走过的路。红军长征时村里只有12户,现在发展到221户,当年红军领着穷人‘干革命’,现在干部带着大伙干‘产业’,日子越来越好过!”


良田镇火龙果种植基地

2020年,板袍村被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列为贵州省23个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之一。抢抓这一机遇,良田镇以板袍村红色资源打底,全镇经济以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为抓手,大力发展以蜂糖李产业为主,枇杷、芒果、火龙果等产业为辅的精品水果产业,融合旅游、文化、商贸等多种元素,努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精品水果产区。其中,蜂糖李种植5.4万亩,2024年总产量约1.93万吨,年产值约6.87亿元;火龙果种植0.2万亩,坝草村引进的高密植补光火龙果种植技术不但迎来大丰收,夏夜的火龙果基地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良田镇板袍村红色文化广场

江水奔流,不舍昼夜。斗转星移,北盘江两岸换了容颜。良田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偏远闭塞走向开放进步,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军当年播下了种子,如今在良田开花结果。我们将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追寻红色足迹,让革命先辈们走过的红色之路成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幸福路。”良田镇党委书记苏洲洲说。

从“登凤”到“登奉”、从“荒田”到“良田”,良田镇赓续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将党建引领、红色传承、乡村振兴三者紧密结合,努力书写着“新长征”故事。

来源: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