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网传《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石悦精神出了问题,竟然骚扰女领导、殴打同事,进了精神病院。
我也感到惊讶,关注了一下。这主要是因为我很喜欢这位作家,细读过他的《明朝那些事儿》,还在喜马拉雅上听过。当然也有一定程度是出于猎奇心理。
不过,我始终没有弄明白,到底是当年明月精神出问题从而发生了骚扰女领导、殴打同事之类的事,还是发生了这样的事后,“被疯”了。
直到看到作家“燕梳楼”的《说说当年明月发疯,以及命运》。文章中说:
真实情况是,当年明月确实工作上遭遇了一些挫折,加上情感生活不太顺,导致精神出了点问题。至于骚扰(weixie,这个是敏感词)领导殴打同事之说,大概率是精神障碍后出现的应激行为,并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
这就清楚了。咱们不用担心“偶像塌房”了。
当然同时也还是有联想空间的,比如石悦工作上遇到了什么挫折?情感生活怎么不太顺?出现应激反应的诱导因素是什么?诸如此类。
这些问题,最叫人好奇的,恐怕还是工作上的“挫折”问题。
我在燕梳楼的文章里看到了。虽然他也没有说很明白,但理解他说的那个意思。
在世人看来,石悦凭着一部《明朝那些事儿》,不仅版税收入已超7000万,早早实现财务自由,还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从科员一路做到了副厅级,妥妥的人生赢家啊!还有什么挫折?
这就是“旁观者未必清”的典型案例了;除非这个“旁观者”曾在类似的处境下待过。
燕梳楼就是这个情况。
他认为,当年明月在新的职位上,要么是领导高看了他,要么是他高估了自己,工作上产生了一些让他郁闷的事情。
要知道,作家写书与当官是两回事情。
当年明月的书写得确实好,很有思想,你看他《明朝那些事儿》里的话,比如:
真正支配历史的人,不是朱元璋,是稻田里辛勤劳作的老农,是官道上来往的商贾,是朝堂上进言的官员,是孤灯下苦读的学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注定默默无闻,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从古至今,从无例外。
再如: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无需暴力,无需杀戮,因为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暴力。
金句数不胜数。
然而正如燕梳楼说的,这跟做体制内的活是两码事:
一个是外向思维,是用客观事实写给读者看,读者认同才是真的认同。一个是内向思维,要围绕领导的意志谋篇布局。很多时候你觉得你写的很好,但领导不满意那就是废纸一张,这个搞过材料的人应该都明白。
而偏偏当年明月又有着天才们的普遍特点(或者说通病)——性格偏执,所以最终成为“翰林李白”,自感郁郁不得志,然后一并带来其他方面的不如意,最终发病大闹一场,最终进了宛平南路600号的精神病院。
明白了吧?“听谁的”出了岔子。
一个身怀大才,又内心孤傲的人,往往是做不到两全其美的。搞不了平衡,做不到妥协,那确实容易出问题。
再说,石悦是读法律的,大学时最喜欢泡在图书馆看书,看的书,除了大量的历史书,看得最多的书居然是量子物理、精神病学等方面的,表明他在精神方面可能很早就有某种征兆。
也可见,洞察历史,得出超然结论的作者,并不意味着他自己就能超然于现实。那也是他的理想,而不是他的现实;只不过他先有了认识,就更有机会达到那种高度。
幸运的是,当年明月身处的还是上海这样有包容力的城市和一个能宽容的单位及领导,除了离岗疗养并没有其他什么坏消息;更幸运的是,据说他早已出院,在康复之中了。
那么近日爆出的这个新闻其实是个旧闻,是有故意搞事的嫌疑的。
不管是有人故意搞事,还是其他缘故,都祝愿当年明月新年一切都好。能洞察历史的人必是有着强大的自洽自愈能力的,这一点,我们大可有信心。
最后拿《明朝那些事儿》里一句影响着我的话回赠给他:
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佳作,它以独特的视角、诙谐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明朝。
如果你还没有领略过这部书的魅力,不妨赶快入手一本,跟随当年明月一起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智慧的启迪吧。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