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长出新希望

农闲时节,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加快推进。数台挖掘机、推土机在田间穿梭,开展推平田埂、平整土地、拆除老旧沟渠等作业。“这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港中坪村为中心,辐射周边5个村(社)共4000亩农田,预计可增产水稻35万公斤、油菜7.5万公斤。”鼎城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善军说。

港中坪村种有近千亩双季稻,是鼎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种稻基地,也是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核心区。种粮大户戴宏采用家庭农场模式进行粮食生产,近500亩双季稻由他和父亲戴庆凡“父子兵”操持,用新设备、新技术完成育、耕、种、管、收等一系列农事。“随着农业机械化推广普及,相比以往的人工作业,我们节约了80%的成本。”戴宏说。

如今,在港中坪村,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成了种田的好帮手。全村近千亩稻田均实现了“五统一、两利用”: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插机抛、统一机械深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物化技术,利用田埂种植大豆、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并成立粮食产能提升技术小组,对育秧方式、栽插时间、秧苗密度、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精准指导,粮食单产和品质都有了新提升。鼎城区农业农村局粮油站站长刘丽平说,2024年,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双季稻亩产1203.7公斤,比上年增长4.46%。

“我们要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致富。”如今,戴宏“有钱赚”的盼头就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上。

杨善军说,此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约1000万元,预计今年春耕前竣工。核心片区还将同步进行数字农田升级改造,包含农田基础和灌溉系统升级改造、智能物联网设备布设。后续会布设农业气象站、虫情测报灯、苗情监测摄像头、多光谱无人机等智能物联网设备,结合卫星、地面团队、农机终端,实现“天空地人机”五位一体的数字化信息采集。

记者了解到,2024年,鼎城区成立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和港中坪片区建设发展工作专班,以港中坪村为中心、辐射周边8个村(社)全面发力,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现代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经济日报记者 谢 瑶)

“致富花儿”朵朵开

黄花种植面积达26万亩,开发出130多种黄花产品,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亿元……近年来,山西省大同市大力实施黄花产业提质行动,全面打造黄花特色产业集群。如今,大同已经成为全国黄花的重要主产区之一。

近些年,大同市荣膺“中国黄花之都”称号、云州区入选省市特色专业镇、“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经验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和全国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案例精选、大同黄花入选2023中国品牌农业与市场·年度卓越品牌30强……“小黄花真正成为大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特优农业的名品牌、带动农民群众持续增收的致富花。”大同市副市长孟维君说。

想让人民群众致富乐开花,更需百花齐放。黄芪就是百花中的一朵,大同以黄芪纳入食药物质目录为契机,强化种质保护、培育提升品牌、“破圈”合作宣介,持续推动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黄芪种植面积达37万亩,培育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333家,年采收量达1万吨,开发系列产品70余种,全产业链年产值达8.5亿元。

同时,大同作为京津冀地区的“菜篮子”、特色农产品供应地、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区示范市和全国三大优势奶业产地之一,努力建设农业产业体系,用工业化理念、市场化思维,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守好绿色底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大同农业领域交出一份高分的答卷。一产固定投资增速达到37.7%,一产增加值增速达到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7.7%,这3个指标在全省排名第一位。”孟维君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深耕农业赛道,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积极构建多种特色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经济日报记者 梁 婧)

渠首移民日子甜

“我们的草莓‘喝的是丹江水’,口感更甜,味儿更浓!”时值冬日,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的草莓大棚迎来新一季收获,采摘、运送、分拣、包装……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

邹庄村村民原本生活在丹江口水库边,2011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175户750人从16公里外的九重镇原油坊岗村搬迁至此,成立新的建制村。

“作为移民村,邹庄村不仅是丹江口库区良好生态的受益者,也是守护者。”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说。邹庄村距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仅3公里,保护水质责任重大,但村子小、人口少、产业体量小,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为破解邹庄村发展难题,淅川县整合邻近的水闸、下孔、孔北等村,成立大邹庄示范区,引进龙头企业,发挥生态好、水质好的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和旅游业。

为让“寸土”生“寸金”,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淅川县掘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36亩,投资2600余万元,建起353个高标准草莓大棚。仅此一项,每年村集体租赁收益就有30万元至4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2万多元。邹玉新说,合作社成立后,村里鼓励村民自愿入股,每人每股1000元,每股每年保底收益150元。邹庄村还利用南水北调移民村产业发展资金,引进京都果园农业有限公司,建起邹庄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种植猕猴桃、葡萄、莲藕等特色果蔬,打造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

生态好,村子美,游客来。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家家户户都是二层小楼,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子配套设施完备,‘三线’入地、雨污分流,道路新修,环境越来越好,村民幸福感逐年增加……”“90后”村民鲁亚楠是村里的讲解员,正在为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

邹庄村立足自身优势,挖掘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田园生态文化,打造15个红色旅游观光点,开展红色研学游、农耕文化研学游、农旅休闲游等服务。据了解,邹庄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年前的不足5万元发展到100余万元,村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甜。(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创新赋能产业旺

1月2日,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内,人形机器人、“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技术、黑磷—金属催化剂、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一项项前沿科技产品熠熠生辉,一场场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正在发生。

“科创+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转化”正成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共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武汉的科教人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推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说。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拿着锤子找钉子’,那么产业创新就是‘找准钉子造锤子’。”李锡玲告诉记者,通过全力推动科创供应链平台的“线上”资源与“线下”服务无缝对接,“武创院”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与科技企业培育的“最初一公里”实现有机衔接。

“武创院”整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各方资源,组建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攻关关键和共性技术。近日,武创院“拨转股”支持项目武汉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领衔的暴发性心肌炎精准诊断试剂盒项目临床试验正式启动。汪道文表示,武创院共担风险的成果转化路径,让转化之路越走越畅通。

由武创院智能工业软件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多物理场仿真分析平台”,替代了湖北船舶市场国外软件近50%的市场份额,在结构、流体、电磁、声学等多个领域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今年,我们将继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自主研发,助力先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武创院智能工业软件研究所所长孙佳说。

当前,“武创院”正加快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节点,推动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应用体系和“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李锡玲表示,新的一年,将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难一公里”中持续探索,汇聚更多创新资源、聚焦产业领域共性需求,推动高质量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湖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

向江图强港口兴

1月3日,冬日暖阳洒向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公用码头,江面船只往来穿梭,万吨巨轮岸边停靠,一排大型吊机同时作业,平稳有序地将集装箱从船上卸下,交由接驳运输车运至堆场。

瑞昌港区是江西省重要的通江达海水陆联运口岸。2024年2月,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和彭泽港区2个码头8个泊位正式对国际航行船舶开放,九江港沿江五港区形成全贯通、全开放格局。“2024年9月,瑞昌港区正式开启外贸集装箱业务,当地及周边外贸企业进出口货物实现就近下水,为发展口岸经济抢占了先机。”瑞昌市港投公司总经理周清平说。

位于瑞昌市经开区的江西凯耀照明有限公司是受益企业之一。“公司每天有100万只球泡灯、筒灯、灯丝灯等产品下线,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江西凯耀照明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张振全说,以前,公司出口产品要通过陆路运往九江港城西港区或浙江宁波港装船,成本高、耗时长。如今,随着瑞昌港区正式对国际航行船舶开放,把外贸港口搬到了企业“家门口”。同时,“联动接卸”“船边直提”“区港一体”等一揽子便利化举措在九江口岸落地,大幅减少港区倒箱、转关申报和二次运抵等环节,压缩了口岸作业时间。

内陆变前沿、节点变枢纽。九江正加快推进“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构建以临港工业为引领、航运物流为支撑、现代服务为纽带的临港产业体系,重点打造炼化一体化及化工、电子信息等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我们发挥大港口、大水运、大通道优势,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港口服务能级。”九江市港口航运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效兵说,近年来,九江推进20个港口码头项目建设,建成全省首座万吨级码头国能九江电厂码头、全省最大单体工程码头瑞昌金丝港码头等,九江港货物设计通过能力达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01万标箱。

作为江西省唯一的沿江港口城市,九江市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以打造“江海直达、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区域航运中心为路径,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九江还强化口岸功能与平台建设,加强与长江中游港口群合作,构建水陆空运输无缝对接、“公水铁”多式联运、通关贸易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2024年1月至11月,九江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02亿吨,同比增长11.28%;集装箱吞吐量90.35万标箱,同比增长17.52%。

目前,九江港集装箱航线发展至19条,铁水联运可达国内27个地市,“沪浔快航”67小时可装上海船,“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优进优出”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

“量子+”集群活力足

岁末年初,安徽量子信息产业捷报频传。2024年12月初,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代表中国电信正式发布“天衍—504”全国单台比特数最多的超导量子计算机以及“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最新进展;2025年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集群入选2024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2024年1月上线,由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本源悟空”是目前我国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已为139个国家超1800万人次提供量子算力服务,完成30万个全球量子计算任务。2024年10月25日,我国科学家在“本源悟空”上,成功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标志着国产量子算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相较传统方法,量子计算能显著加速流体动力学仿真过程,从而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节省经费。”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本源悟空”科研团队主要负责人郭国平说,“此次研究不仅证明我国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具备开展大规模、高精度流体动力学研究的能力,也为我们探索更多复杂科学问题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方法。”

量子科仪谷项目由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聚焦高端科学仪器领域,以量子精密测量优势技术为核心,打造科学仪器行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集聚示范基地,提升量子精密测量与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发展水平。该公司董事长贺羽说,近年来,公司相继推出首台国产商用脉冲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全球首台面向大众的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国内首台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商用化产品。

2023年5月,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在合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高达30亿元,是我国第一支“量子国家队”。2024年11月,中电信量子集团认购增发股份成为国盾量子控股股东完成全部审批流程。吕品告诉记者,成立以来,中电信量子集团重点推进量子通信产业化,先后推出20多项量子科技产品,打造量子信息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广“量子+”发展新动能新模式。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量子科技与产业的省份之一,安徽紧跟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浪潮,在量子计算、量子测量、量子通信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面向量子产业的新成果、新业态。目前,安徽正加速培育以“量子+”为特色的产业集群,聚集量子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70多家。“安徽造”量子信息产业已逐步服务金融、化工、电力等领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产业生态活力充足,驶上发展快车道。(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

来源:经济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