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小型佛教造像尚未盛行。 佛教造像早期主要出现于石窟中,初期以彩塑和壁画为主要艺术形式,中后期以石雕为主要艺术形式,石窟内开龛造像时会有中小型浮雕、石雕,因此小型瓷塑佛教造像此时并不普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主要为大型石窟造像且在各地融入不同文化特征。 北魏平城时期的云冈石窟开启了中原北方修建石窟寺院的高潮,佛教造像中国化揭开大幕,此时服饰和雕刻手法继续沿袭犍陀罗和秣菟罗样式。
但面容形貌已出现区别于古印度佛陀造像的部分,有学者认为,该面容或是模拟北魏诸帝面容,但无实证。后来经关陇、由中原、入川北,到了四川则有了完全不同的表现。
▲供养菩萨 云冈石窟 北魏中期
▲第一窟拱形门与中心柱正面(南面)佛龛 巩县石窟 北魏
▲交脚菩薩(原云冈石窟15窟) 北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这一时期,宗教类建筑得到了飞跃发展,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是各种石窟。
东魏蝉冠菩萨像 山东博物馆藏
中国的四大石窟全部开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列代均有修缮、新增。
▲飞天奏琵琶浮雕 北魏 石雕高40厘米 云冈石窟
最早开工的是敦煌石窟,开凿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这一年,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亭呼朋唤友、曲水流觞,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30多年后,后秦政权在甘肃天水开凿石窟,是为麦积山石窟;北魏拓跋氏立国之初,就在大同开凿云冈石窟,到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在新都南麓开凿龙门石窟。
▲佛龛及彩塑 莫高窟第249窟西壁)
这四大石窟成了那个时代崇佛、信佛最直接的证据。
青州龙兴寺北齐贴金彩绘思维菩萨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借鉴并沿用了 1世纪末出现的犍陀罗佛教造像 风格和 2世纪初出现的秣菟罗佛教造像 风格。
虽然在大规模的石窟造像过程中中国的本土匠人不断尝试融入地方特色,但造像本身仍有大量舶来元素。
▲北魏石雕佛头,摄于山西博物院
▲东魏北齐佛立像,摄于山西博物院
▲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
▲河南浚县大佛
▲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北魏菩萨图
由于社会动荡,这一时期佛教造像普遍呈现出表现手法上的飘逸感和隐世情调,宽大的服饰将腿脚完全遮掩,成熟期一改早期的犍陀罗特征,造像不再伟岸高大,而是呈现出清新典雅的和悦平易之感。
▲“东方微笑”塑像,自摄于敦煌艺术馆
从各地的造像遗存和梵迹考古历程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沿着石窟开凿发展轨迹不断与中原文化融合并博彩各家所长形成各地不同的艺术造型。
这一时期并未形成稳定、有影响力的艺术风格,且此时的佛教造像多为大型佛像,小型佛教造像瓷塑在此时并未盛行,石窟的建设为集体工程,从始建到完成需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及装饰全过程,涉及石匠、木匠、塑匠、画匠、泥匠、打窟人等多个工种,工匠并无属于个人的署名及艺术风格体系。
因为列朝列代的崇佛之风佑护,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佛塔,很多都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的宝贵历史财富。
北齐石雕菩萨像 定州博物馆藏
北朝,从公元386年北魏建立,继而分裂、更替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到公元581年北周被隋取代,共持续近两百年的时间。
这期间,雕塑艺术完成了从模仿到全面本土化的演进历程。
北齐石雕释迦佛五尊造像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西魏和北周所存佛像不多,除去不论,就北魏、东魏、北齐三朝而言,北齐的造像尤为受人喜爱。
北齐 (550-577) 就是高欢、高洋父子创立的王朝,高欢本是汉族人,但是已经完全鲜卑化了。
东魏高欢为丞相,其长子高澄秘谋取代东魏未遂,被群臣所杀,高欢次子高洋终于在公元550年受禅称帝,史称北齐。
弗利尔美术馆藏响堂山净土变浮雕
响堂山石窟 北齐 释迦牟尼佛石像 上海博物馆藏
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共六帝28年,公元577年被北周宇文邕所灭。
北齐持国二十八年,共六帝,除文宣帝高洋最初几年尚有功绩外,其余各帝都昏聩淫乱,统治黑暗,素有禽兽王朝之称。
▲ 贴金彩绘石雕观音菩萨立像 北齐 青州市博物馆藏
仔细注视着这尊佛像的时候,会有一种自己仿佛突然失聪, 周围变得异常安静,内心顿时透亮许多之感。
青州龙兴寺出土蝉冠菩萨像
就统治的疆域而言,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
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以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南梁、南陈等。
北齐菩萨立像 青州博物馆藏
文宣帝高洋嗜杀成性,竟然 “ 酷喜释氏 ”,痴迷于营造石窟佛像。
除了响堂山、天龙山等石窟外,后世还发现了很多窖藏佛像。
北齐低圆肉髻佛立像 青州博物馆藏
绘画风格上有 “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 一说。
“ 曹衣出水” 就是指北齐曹仲达开创的人物衣褶的画法,“ 曹家样” 的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身披薄纱,宛如出水之感,所以得名。
绘画的技法也影响到了雕塑,所以北齐造像的衣褶也具有衣纹疏简、浅薄流畅的特点,顺着身躯结构起伏,犹如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北齐贴金彩绘佛立像 青州博物馆藏
关于北齐造像的特征,引用一段金维诺先生的评价:“北齐多数造像面相丰颐,衣纹疏简,服薄贴体,整体平润光洁,与面部宁静安祥的表情和谐一致。”
“从光洁的肌体或平滑的衣裾,似乎都能感觉到筋肉的轻微起伏变化。润泽的体面与舒缓下垂的线条,使形象在疏简平淡中流露出内在的气质。”
“形象虽没有大的动态,却仍然可以体察到内在的活力,在自然而写实的手法中,使人物形象更具现实感。这种疏洁淳润的风格使北齐雕刻艺术独具一格,而明洁感人。”
北齐贴金彩绘佛座像 青州博物馆藏
简而言之,佛像风格到了北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北齐造像的典型风格是:洗练、流畅,简约、传神。
梁思成也曾总结说:北魏的佛像是上小下大,而北齐的则是上大下小。
东魏 弄女等造弥勒像 邺城北吴庄出土
而在北齐时期,佛教发展的确盛极一时,仅国都邺城就有大佛寺4000余所,僧尼8万人。据有关资料考证,邺城曾出土大量精美佛教造像,工艺精湛。
树冠屏式成铺释迦说法七尊像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这个时期的造像,以菩提双树、宝塔、蟠龙、飞天、双狮、博山炉等元素组合的背屏式造像广为流行。 成为曲阳造像的经典式样,极具地方特色。
胁侍菩萨立像 北齐 曲阳修德寺出土 河北省博物馆藏
例如上图中的菩萨,身材修长,袒上身,配双层项圈,肩有披帛,璎珞自肩披挂而下,于腹部交叉后下垂,下着长裙,群腰翻出荷叶边,条带上以浅浮雕刻出莲花生、火焰宝珠、净瓶等图案。 整体造型严谨端正,细致精美。
△东魏 534-550 一佛二菩萨像
△北齐 550-577 白石佛像
佛像由白色大理石雕成。这尊白石造像选材上乘雕工精湛,相关研究认为其可能源自北齐皇家石窟——响堂山石窟,是一尊珍贵的北齐皇家造像。近似尺寸和风格的佛像已知在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法国巴黎塞努奇博物馆以及日本也有收藏。北齐白石造像主要源自河北省的曲阳、定州和邯郸境内,这里是北齐定州和国都邺城的影响范围。定州有优质石材和雕刻传统,邺城多良工和图样粉本。贴体的佛装和头光的纹样受到印度笈多艺术的影响。佛像头部较大,上身修长,整体塑造几何化,北齐特征鲜明。这种样式对隋代造像产生了直接影响。
△北齐 550-577 石佛像
△北周 557-581 千佛造像碑
造像碑满布坐于佛龛内的小型千佛,在碑正背两面各有一大龛,主尊分别雕刻释迦牟尼佛与弥勒菩萨,均胁侍两弟子、两菩萨、两力士。整个造像碑表现了佛法的延续与无穷尽。碑上造像粗短、圆润,为典型的北周风格。
△北齐 550-577 白石佛头像
△北齐 550-577 白陶菩萨像
白陶造像正面压模形成浮雕效果,背面平整无装饰。北朝白陶造像目前除了少量见于河北邢台,主要出土于山东境内,该处南北朝时期属青州府。
△北齐 550-577 一普萨二胁侍像
△北齐 550-577 鎏金铜佛像
△北齐清河三年 564 赵季称造观音像
△北齐武平三年 572 马仕悦等造石造像碑
△北齐武平三年 572 马仕悦等造石造像碑
△西魏大统六年 540 陈炯党等造佛造像
△北齐 550-577 思惟菩萨像
△北齐 550-577 石像十堪 碑
△东魏定武元年 543 四面石像
△西魏大统十六年 550 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