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军事历史长河中,粟裕将军以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被誉为 “战神”。然而,在 1947 年的南麻、临朐两场战役失利后,这位向来不苟言笑的名将脸上更是难见一丝笑容,整个氛围也变得格外凝重,将士们轻易都不敢与粟裕交流。


粟裕作为我国著名的军事指挥家,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多次向中央建言献策,其对局势的判断和战略构想也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肯定。但接连遭受南麻、临朐两次失败,这位优秀的军事家着实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于是,粟裕认真撰写了一篇战争总结,并呈交给了陈毅和谭震林。

在看完粟裕的战争总结报告后,谭震林和陈毅都持不赞同意见。谭震林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粟裕在军事上缺乏远见,一味地盯住眼前的事物,这种做法非常危险。那么,粟裕在战争总结报告中到底写了什么呢?


粟裕在报告中指出,这两次战役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毛主席等中央军委误判了战局。在他看来,按照当时的局势根本不应该分兵行动。在实际作战过程中,粟裕也曾向中央军委提出请求,放弃攻击泗、曲计划。但毛主席却没有同意,而是一再要求粟裕不要再等外线兵团回师之后才作战。

然而,中央军委的决策并非失误。在解放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军对付国民党军主要采用游击战术。但经历了几场战役后,毛主席敏锐地发现,国民党将进攻的重心放在了陕北和山东两地,如此一来,国民党的中间防备力量就显得很薄弱。所以,毛主席认为分兵作战是最好的战略,这样才能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创造良好的机会。如果刘邓大军能够顺利挺进大别山,就能够快速扭转整个战局。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必须趁着敌军中间防备薄弱,抓紧时间突破。


而粟裕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他觉得临蒙公路线是敌人重要的物资补给路线,在这里设伏,一定能够成功削弱敌人的力量。基于此目的,粟裕想要迫使国民党队伍分兵回援,以拖延国民党军队的时间。但毛主席这次没有同意粟裕的建议,坚持下达了分军作战的指令。于是,在华东野战军会议召开之后,中央军委采取了兵分三路的计划,迅速进攻南麻、临朐两地的国民党反动派。然而,国民党洞悉了我军的作战意图后,很快在南麻、临朐等地修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

要知道,孟良崮战役对国民党打击非常严重,他们在那一战中损失了很多优秀将士,所以对于南麻、临朐战役他们看得十分重要。敌军占据有利地势,修筑坚固防御工事,易守难攻。因此,粟裕在接连失败后,开始怀疑中央军委的决策,认为分兵作战的策略根本不对。很显然,陈毅和谭震林不赞同粟裕的这种看法,谭震林才会批评他目光短浅。


其实,在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在街亭之战中,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擅自将部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张郃切断水源,导致蜀军大败。事后,诸葛亮虽然痛心疾首,但他也明白,自己在用人和战略部署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与粟裕在南麻、临朐战役后的情况有些相似。粟裕在总结失败经验时,可能过于关注局部的战术问题,而没有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去理解中央军委的决策。但这并不能否定粟裕将军的军事才能和他为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后来的战争中,粟裕将军继续发挥着他的卓越指挥才能,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