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格局真大!村民帮一把,他藏了30年这份情

寒冬里,一个令人暖心的故事从江苏宿迁光明村传来。1月8日早上,11辆满载年货的大卡车浩浩荡荡开进村里,特警护送的运钞车紧随其后。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为家乡送来了1325万元现金和5万件年货。

这事说来还真有意思。

30年前,刘强东考上大学时,村里人你五毛我一块,凑了500元钱给他做学费。

还记得当时有位大娘,掏出五毛钱和一个鸡蛋,说“大强子,拿着路上吃”。

那会儿村里人也不富裕,能挤出这点钱,纯粹是想帮这个爱读书的后生一把。

现在刘强东回报家乡可不一般。

60岁以上的老人,人人能拿到1万元现金。

当年教过他的小学老师,每人10万元。

年货更是琳琅满目,从电视机到大米油盐,从保健品到护理用品,啥都有。

光明村1000多户人家,人均能分到价值上千元的年货。

一大早,村里就热闹起来了。

刘强东72岁的父亲穿得朴素,忙前忙后帮着维持秩序。

老人家还带着大伙参观自家的后花园,拿出自己种的菜和零食招待乡亲。

有人问刘强东回不回来过年,老人说儿子太忙了,六年没回来过年了,话里透着理解。

碰上这事,我就寻思着采访了几位村民和专家。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张教授说:“咱农村有个传统,出去闯荡的人,发达了不忘家乡,这是很好的风气。刘强东这么做,既传承了美德,又给企业家群体树立了榜样。”

人力资源专家马教授补充说:“京东在光明村的就业率达到100%,只要村民愿意,都能到京东工作。这种反哺家乡的方式很实在,解决了就业问题。”

我采访了当年资助过刘强东的王大娘。老人家笑呵呵地说:“那会儿大强子上学,大家伙都想着帮帮他。看他现在有出息了,心里也高兴。这娃子有良心,没忘了乡亲们。”

基于我多年观察,民营企业家回报家乡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修路建桥,有的捐资助学。刘强东选择直接发现金加年货这种方式,看着来得实在。村民拿到实物和现金,能立马改善生活。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也给咱提了个醒。农村娃想出头不容易,需要全村人的支持。放眼全国,还有多少农村娃正在为求学发愁?这个问题值得社会各界深思。

刘强东这波操作,让人看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从农村娃到商界大佬,他用30年时间完成了人生逆袭,还记得当初的那份情。这种情怀,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

张教授说得对:“企业做大后回报社会,这不光是做善事,更是传递正能量。希望更多企业家能向善而行,为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等等看吧,这个春节,光明村的乡亲们肯定能过个热热闹闹的好年。刘强东这份大礼,不只是钱的事,更重要的是让乡亲们感受到了游子的赤子之心。

文/老张

来源:基于公开报道整理,原创撰写# 从刘强东回村发年货,聊聊咱企业家的家乡情结

说个挺有意思的事。前两天去宿迁光明村蹲点,看到刘强东回村发年货那场面,心里挺触动。特警护送的运钞车,11辆大卡车拉着年货,1000多号村民排着队等着领。这阵势,把周边村子的人都给惊动了。



这几天我走访了不少村民。

有个叫王大爷的老人,给我讲了30年前的事。

那会儿刘强东要上大学,村里人七拼八凑给他凑了500块钱。

王大爷还记得,有位老太太就掏了五毛钱加一个鸡蛋。

放现在看,这数目是小,但搁那会儿可不少。

这回刘强东的回报力度真不小。

60岁以上老人每人1万元现金,教过他的小学老师每人10万元。

年货更是样样俱全,电器、粮油、保健品,啥都有。

咱算算账,光现金就发了1325万,再加上5万件年货,这投入怕是得上亿。

民生专家李教授跟我聊天时说:“这事不能光看表面那些数字。深一层想,咱们这些成功人士回报家乡,实际是在重建乡村社会的信任纽带。”

确实,在城里打拼的人,经常会听到老人说“现在的年轻人,赚了钱就忘了家”。刘强东这波操作,算是给大伙上了一课。你看他爸,72岁的人了,穿得朴素,在现场忙前忙后帮着分发年货,一点架子没有。

更让人感动的是光明村的就业率。只要村民愿意,都能到京东找到工作。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农业大学的王教授说:“这种模式挺好,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能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

不过话说回来,企业家回报家乡这事,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修桥铺路,有的建学校医院,有的发展产业。各有各的想法和做法。关键是要真正帮到老百姓。

这两天走访中,碰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村里人提起刘强东,都叫“大强子”,不见外。有个大娘还说:“这娃子有出息了,还记得咱们这些穷亲戚,真不错。”



这话听着朴实,但细想很有道理。企业家回报家乡,最重要的不是发了多少钱、送了多少东西,而是那份情谊。刘强东把30年前的恩情记到现在,用实际行动回报乡亲,这才是最值得说道的地方。

搞民生报道这些年,见过不少企业家回报家乡的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的往往都像刘强东这样,既有大手笔的投入,又有切实的帮扶措施。

我寻思着,这事不光是企业家的责任,也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农村娃要想飞出去,得靠全村人托一把。有了第一个飞出去的,就能带动更多人。这是个良性循环。

写到这,想起一个细节。发年货那天,村里的年轻人都主动当起了志愿者,帮着维持秩序。看着他们忙活的样子,我就琢磨,这或许就是家乡情结的传承吧。

数据及信息来源:基于实地走访和公开报道整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