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一座城市的幸福感,蕴含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1月15日,2024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实事总结突进会举行。奋起前行之中,成都持续坚持推动一系列民生举措落地落实: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创新实施“科学治堵、高效治堵、开门治堵”等小微整治提能,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行动,城镇新增就业28.6万人,新增学位11万个,连续16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会上,来自成都各行各业的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幸福感。
新津医疗救助“免申即享”智慧应用场景自今年6月运行以来,全覆盖抓取医疗救助对象在全国就医数据4.09万人次,获取率100%。发放救助金额349.02万元,充分发挥了医疗救助“雪中送炭”的兜底保障作用。图据新津区
通勤效率小幅提升了
步行接驳还应做到“零绕行”
“2024年下半年以来,市民通勤的获得感显著提升。”作为市民观察员,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星长期参与观察活动。从大数据模型对通勤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他发现,全市通勤效率小幅提升,全方式通行速度由14.2km/h 提升到14.9km/h;60分钟以上的极限通勤占比持续下降,在超大城市中处于较好水平。
“作为规划领域从业者,我认为解决城市堵点既要关注存量问题打通断头路、开设潮汐车道、推行串联掉头等措施,也要着眼长远,多部门协同联动加强顶层规划设计,聚焦通勤出行结构转型。”李星认为,应该围绕就业中心完善保障性住房及公服设施配置,引导就业人群“临业而居”,从源头上缩短通勤距离。同时,提升轨道站点与用地的直连直通,实现步行接驳“零绕行”。现状步行接驳占比达 84%,平均接驳距离 0.6公里、接驳时间9.7分钟。目前成都轨道站点出入口与用地直连率为 5.8%,与上海(42%)、东京(64%)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完善用地结建激励政策,结合城市更新、轨道和用地建设,通过通道、连廊、下沉广场等多种形式推动与轨道站点紧邻的商业、商务办公和公共服务用地的应连尽连,缩短步行接驳时间。
温江区杏好有你公共托育服务中心 图据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进小组
成长的“路”拓宽了
路上的“家”增多了
锦江区春熙路街道总府路社区党委书记唐梅,是一名民生实事市民代表,也是一名在基层工作了15年的一线社区工作者。这一年,她关注到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随着近年来新业态新赛道竞相涌现,全市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各类新业态从业人员已达 94.2 万人,日活跃人群超过 32 万人。过去小哥们常调侃自己“一天忙到晚、两头来回跑、三餐不规律、四处打游击”,希望能够有“刹一脚,歇一下”的地方。唐梅观察到,近几年在成都的街头,爱心屋、小哥驿站、司机之家等暖“新”驿站相继出现,在她居住的锦江区,就有40来个大大小小的驿站,小哥们在驿站不仅可以热个饭、打个盹、充个电,还可以开晨会、培训会,非常的方便。
街道社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随着人社、司法、工青妇等部门的政策资源下沉融入,唐梅发现,小哥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法治意识增强了,主动购买职业伤害保险的人变多了,最关注的欠薪讨薪等急难愁盼问题也得到了推动解决。少了烦心事,大家参加技能培训、婚恋交友等多元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她还在发言中建议破解“进门难”问题。“小哥与物业人员之间经常因进出小区身份核实产生矛盾。建议住建等业务主管部门和相关协会发挥行业监督管理指导作用, 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外卖企业与物业公司建立信息共享信任机制,实现小哥好进门,物业好管理。”
“家门口”的运动场景增多
体育创业者有了更多底气
四川锐思联合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杨,在成都体育市场打拼了10余年。他的团队从自发带领市民跑步,到运营多个市域路跑赛事,再到成为世警会、大运会、汤尤杯等竞赛供应商,见证并参与了成都体育发展 1.0 到 3.0 版本的全过程,是亲历者,更是受益者。
“体育场馆设施日益更新,让体育创业者有了更多底气。”他表示,近年来,全市新建、改造了大批大型体育场馆、天府绿道、城市公园,各类赛事活动热潮不断掀起,体育运动逐渐成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方式。随着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等民生工程纵深推进,一批批专业赛事场馆、社区运动广场、城市户外公园也逐步落户在市民群众的“家门口”,让重大体育赛事、群众性健身活动都能“找到家”。体育从业者,再也不用为找不到合适的赛事活动举办场地焦头烂额、彻夜难眠了。
他还建议,搭建能高频使用且实用的成都运动生活官方线上平台。以赛事活动为入口,集个人数据管理、活动报名、体质监测、体育消费、场馆信息等功能于一体,建立个人专属的运动档案,打造自己的运动名片和成都的运动圈子。既可以逐步培育形成运动生活习惯,又能逐步建立起全市统一的体育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