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毛泽东在闽西的那半年

学习党史


1929年下半年的闽西山村,呵护着36岁的毛泽东,承载起他陷入革命和人生双重低谷的岁月。

革命陷入低谷,是因为离开井冈山后,红四军内部围绕如何建党建军的大原则,发生了激烈争论。6月下旬,在闽西龙岩城公民小学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还背了一个“严重警告”处分,不得不离开红四军。

没有毛泽东挂帅的红四军,日子很不好过。当选前委书记的陈毅后来说:“我挂了几天帅,感到自己不行,事情就是这样,你不在那个位置上,不干不知道,一干前后一比较,就觉察出来了。”8月间,陈毅离开红四军,前往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军中靠同样背着“警告”处分的朱德来孤掌大局。红四军“三巨头”分开了,内部出现了危机。

溶洞与竹寮

毛泽东7月上旬离开红四军到上杭那天,显然很不痛快。随行的江华曾回忆:“由龙岩出发时,把我们的马也扣留了。那时候我们一行人真有些灰溜溜的。”意气难平的毛泽东后来说,这是把他“赶出红军”。

让毛泽东更为痛苦的是,这时他又得了一场大病。闽西山区的夏天,蚊虫肆虐,他染上恶性疟疾,俗称“打摆子”。好一阵,坏一阵,再加上脚病、便秘等,颇受折磨。他先后在上杭县古田镇的苏家坡和永定县岐岭乡的牛牯扑养病。一听地名,便明白这里是偏僻的大山深处。

苏家坡村外的半山腰,有一个天然溶洞,叫圳背岩洞。洞里空间不小,中间有一块突起的石头。毛泽东两度在这个洞里休养,一是7月下旬,二是10下旬到11月。白天,为了安全,他化名杨子任,常常费力地爬山进洞,发病时则被人背入洞中,在那里读读《龙岩县志》《长汀府志》之类的书,有时陷入沉思。精神好时,便请人来洞中谈话。比如,毛泽东在洞中,就和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讨论过“领导者的责任是什么”这样的话题。因洞里潮湿,晚上回村睡觉。来来回回,村民们都不知道这位古怪的“杨先生”是干什么的。新中国成立后,才知道当年的“杨先生”便是毛主席。如今,苏家坡人在洞口树立一块“主席洞”的牌子,让人不经意地就会联想到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阳明洞”。毕竟,毛泽东和王阳明出入山洞的时候,都正遭遇人生低谷。

时局和病情都在恶化。毛泽东在八九月间,又被抬在担架上,转移到永定县岐岭乡金丰大山深处一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牛牯扑村。不久,国民党的民团得知后,便要进村搜查,地方党组织干脆在大山更深处盖了一座只有十来平方米的客家竹寮。毛泽东在这里住了28天。因为附近的山地曾被称为饶丰山,他便用毛笔在一块木板上写上“饶丰书房”,挂在竹寮门口上方,依然是一派风雅。

“书房”里的生活,并不枯燥,也非闲情逸致。虽然比不上年轻时住过的岳麓书院,但除了读书、写作,更有邓子恢、张鼎丞一大批闽西干部经常出入,听他讲如何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天下大计”。饶丰书房,竟有了些岳麓书院的气息。只不过,毛泽东从一个求学的书生,变成了讲学的先生。

有人碰到这位“杨先生”,感觉他谈吐不凡,还一头长发,定是大人物,便把消息传了出去,引来国民党600多人的保安团进山围捕。后来成为新中国开国第一大将的粟裕率一个连在前面抵挡,枪声越来越近。情急之下,一位叫陈添裕的农民,硬是背着毛泽东跑了十来里的羊肠小路,才脱险。

生“死”·担架·诗词

住在山洞和竹寮里的毛泽东,仿佛在红军中消失了。9月27日,上海《申报》在第4版登载国民党将领张贞发自福建的电报:“毛泽东在龙岩病故。”10月21日,该报又据来自汕头的电报,称“毛泽东在上月(即9月)暴死。”

这样的消息,在外界引发一阵情感波澜。民国元老、词坛领袖柳亚子写诗悼念,称颂孙中山和毛泽东,是“并世支那两列宁”。

不光当时国内有人相信这个误传的消息,连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也相信了。《国际新闻通讯》发了一则千多字的《讣告》,称“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在福建前线逝世。”还说:“毛泽东同志完成了他的使命。”

毛泽东果真完成了他的使命?没有,远远没有。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毛泽东,依然要生龙活虎地去完成他的使命,而且充满诗意。

其实,处低谷之境,革命的高潮和诗人的激情,在毛泽东心中并没有停歇涌动。

却说毛泽东牛牯扑脱险后,被人用担架抬到了永定县的合溪乡继续养病。9月下旬,红四军攻占“铁打的上杭”县城后,朱德在县城主持召开红四军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会前通知毛泽东回来参会,毛泽东疟疾正发作,加上个性倔强,竟回信拒绝。看来他心里对红四军七大的遭遇,还存有不小的火气。收到毛泽东的回信,红四军前委也动了气,又给了毛泽东一个党内警告处分。毕竟要服从组织,病得支不起身板的毛泽东,只好让人用担架抬到上杭县城,但争论了3天也没有结果的红四军八大,已经结束了。大家见他身体虚弱,浑身浮肿,让他继续养病。

毛泽东又被担架抬回了合溪乡。担架上的毛泽东并非不关心红四军的命运,他为红四军打下上杭而高兴,而且突然来了诗兴。其间,一首《清平乐·蒋桂战争》出来了,下阕直陈:“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10月10日前后,毛泽东坐在担架上再次来到上杭县城。一路上,秋高气爽,山峦竞秀,黄菊遍野,溪流潺潺。10月11日,正好是重阳节,这是个特别能让诗人抒发人生感慨的日子,毛泽东不由得移情于景,涌出一首《采桑子·重阳》。下阕写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在秋气逼人,菊花惹人的时节,毛泽东抛却了传统“悲落叶于劲秋”的凄绝感伤,突显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情和乐观。这是全诗的诗眼所在,是对生命、对革命、对闽西大地和自然秋色的礼赞。

这次进上杭,命悬一线的毛泽东,竟然奇迹般迎来转机。在县城,终于找到一名西医治疗,用了当地极其珍贵的金鸡纳霜(奎宁)。有人说,当地没有这种药,是中共闽西特委派人到上海搞来的。

但是,毛泽东进城只10来天,危机再次来临。敌军逼近上杭,毛泽东和邓子恢只好率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撤出县城,毛泽东回到那个有天然溶洞的苏家坡继续休养。

从文昌阁到万源祠

11月下旬,一匹快马从前线给毛泽东送来一信。信是接替毛泽东任前委书记的陈毅写的,大意是:我这次到上海中央去了一趟,现在回到了部队。我们争论的问题解决了,红四军七大是我犯了一个错误,中央认为你的领导是正确的。此间同志也盼你回队。

11月26日,毛泽东从上杭蛟洋抵达长汀,毛泽东、朱德、陈毅“三巨头”又齐聚了。他们要干更大事情了,毛泽东和红四军的命运将发生根本转折。

其实,养病之初,毛泽东在刚刚离开的蛟洋,他就干了一件大事。他以前委特派员的身份,指导中共闽西第一次党代会。地点是上杭蛟洋的文昌阁。

文昌阁是毛泽东离开红四军养病的第一站。刚到这里时,邓子恢等人筹备的中共闽西一大,准备在7月11日开幕。毛泽东了解情况后,认为准备不够充分,代表们对党的土地政策、政治工作、党务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还不是很熟悉,不利于党代会作出决议。他让已经聚在一起的代表们又分散下去搞调查研究,会议推迟9天才开幕,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政治报告。毛泽东的报告从国内外大形势说起,提出要把闽西和赣南两块红色区域连成一片,这是建立中央苏区的最早谋划。

毛泽东对闽西工作的要求也很明确,就是要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武装、消灭民团土匪、发展党组织、建立政权。可惜,毛泽东在参加各项决议讨论时,病倒了。但闽西的革命形势,却迸发出异常的活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回荡着毛泽东声音的文昌阁,成为闽西革命的宝地,甚至被喻为党的发展在闽西的“红船”。

对整个党和红军的发展来说,在闽西最有名的“红船”,无疑是上杭古田镇的万源祠。因为著名的古田会议是在这里召开的。

万源祠由廖氏家族始建于1848年,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的那一年。万源祠是坐东朝西的两进四合院,古田会议的会场,设在后厅。左厢房是毛泽东、陈毅会议期间的办公室,右厢房是朱德会议期间的办公室。“三巨头”相聚,有了人气,也有了热气。但1929年的12月,闽西的天气却异常阴冷,人们只好在会场里摆了一些火盆。90多年过去了,在用三合土压磨而成的地面上,代表们当年烤火取暖时残留的黑色碳迹,还清晰可见。似乎在提醒到这里参观的人,1929年冬天万源祠里的一把火,一直映照到了今天。

经过1929年下半年养病期间的思考沉淀,毛泽东对红四军七大、八大表现出来的错误思想,逐渐清晰了。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党的队伍,建立一支什么样的红军队伍,特别是怎样去建立,这些问题,他都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吃一堑长一智,开代表大会,是异常严肃的事情,不能像红四军七大、八大那样没有预案去搞极端民主化。必须精心筹备,在程序上确保会议的成功。

毛泽东事先召开了各种各样的调查会,启发大家谈问题,还参加讨论。接着召开各级党代表的联席会议,鼓励大家发表意见,指明党和红军中存在的问题。毛泽东还指导各提案小组开展10多天的讨论,研究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根源、危害以及纠正的办法。会前,毛泽东起草了长达3万字的8个决议案(统称《古田会议决议》)。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基本原则,开启了中国革命“成功从古田开始、胜利从这里启航”的光辉起点。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彻底诞生了。毛泽东重新当选红四军前委书记。

从文昌阁到万源祠,毛泽东主导的闽西一大和古田会议,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闽西召开的两个最重要的会议,相隔近半年时间,跨越毛泽东从发病到痊愈的一头一尾。

战马上的大转身

对毛泽东来说,1929年显然是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的。他和红四军的命运,乃至中国革命的走向,从低谷走向高潮,来了一个大转身。

跨过年来,毛泽东在古田镇的协成店写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月7日那天,便意气风发跨上久别的战马。这匹战马是当时担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的傅柏翠此前赠送的,毛泽东称他为“闽西傅先生”。半年没有指挥打仗了,这一次,他率领红四军一部,经闽西的连城、清流、归化、宁化诸县,翻越武夷山南部,西进赣南纵横驰骋,为土地革命开疆拓土。

毛泽东这一转身,告别了担架。骑在马上的毛泽东,何等豪迈,再次涌动诗情。极目武夷山下,迎面而来的是“风展红旗如画”;挥师西进赣南,他的感觉是“风卷红旗过大关”;红四军兵锋所指,是“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壮观场面。如此这般,不正是他在古田镇畅想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风景吗?!

毛泽东这一转身,暂别了闽西。骑在马上的毛泽东,难免回首望望,或许感慨万千。在他的身后,半年岁月,跌宕起伏的革命和人生,经历的一洞一寮,一“死”一生,一阁一祠,还有一副担架和两首诗词,渐渐嵌入闽西土地,成为永恒的闽西故事。

【陈晋:长安街读书会成员、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邱诗懿;初审:陈佳妮、许雪靖;复审:李雨凡、程子茜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经报送遴选评荐《求是》《中国纪检监察》《党建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国财政》《中国出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外交评论》等近百本中央级核心期刊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安街读书会主编的《学思平治——名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理论读物,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文化强国】【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期刊报送】查看更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