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表现题材,历代画家投身其间,留下了许多不朽画作。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罗聘,曾数度创作以“登岱”为主题或与泰山有关的画作。

罗聘(1733年—1799年)字遯夫,自幼博闻强识、才华横溢,24岁拜书画家金农为师,习诗学画,罗聘绘画题材广泛,擅长人物、山水、花草等。


乾隆三十六年,罗聘第一次北上京师,受到曾任内务府总管大臣英廉的礼待,还与纪昀、翁方纲、钱载、程晋芳、钱大昕等显宦名流时常雅集酬唱。

乾隆三十八年,罗聘应诗人、藏书家兼好友司宪大人(刑部尚书)张体乾之请,绘制了《张体乾登岱图》,卷尾题识:“癸巳闰三月,应荆圃司宪大人命,扬州罗聘画于独往园之石鼓山房。”

《张体乾登岱图》(绢本设色,纵52.2厘米、横309.8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布局宏大、气势磅礴,以青绿淡赭为主色调,描绘了泰山峰峦起伏、林木蓊郁、山径逶迤、绝谷幽深、山顶屋舍,人物形态生动毕肖。

罗聘作此山水长卷时,未曾登过泰山,而是根据张体乾日记体游记《东游纪略》中的诗文记载、登泰线路的描述以及自己的想象,以鸟瞰式全景构图、写实性笔法,将岱宗坊、万仙楼、五大夫松、十八盘、南天门、碧霞祠、无字碑、玉皇庙等泰山标志性景点,一一立体地呈现而出。因此,与其说《张体乾登岱图》是“登岱”图卷,不如说是画家胸中雄奇壮阔的泰山景象,寄寓了罗聘对泰山的敬仰和神往。

不久,罗聘离开京城,启程南归,适逢有“二十年之交”的挚友、诗人和画家朱孝纯被朝廷任命为泰安知府,于是应邀前往游玩。在泰安的三个月,罗聘三次登泰山,寻幽访胜,泰山雄浑、神奇的景色令他心胸激荡、深深陶醉。他写了《登岱顶》《雨中复上岱宗遇聂二》等百余首咏岱诗作,并将它们编为《登岱诗》二卷。

其间,罗聘还绘制了《登岱图》长卷及《雨中泰山图》(朱孝纯、钱泳题跋,罗振玉旧藏)《游岱图》等多幅画作。何道生在《题两峰〈登岱图〉》中写道:“我友罗两峰,形骸得天放。云昔游岱宗,三至屐一两。某峰某邱壑,经营入心匠。示我一卷图,灵怪出纸上。”(《方雪斋诗集》卷六)然而,罗聘的这些诗画之作后来皆散佚,仅有五首诗作,因王昶采录于《湖海文传》中,才得以保存下来。

乾隆五十五年,罗聘携幼子允缵第三次北游京师,此时他已是受人瞩目的画家。彼时,他与吴锡麒、张问陶、伊秉绶、曾宾谷、王文治、孙星衍、法式善、姚鼐等著名书画家、诗人、学者频频往来、谈学论艺。在京城,他重逢了早年在扬州结交的好友邓琰。

邓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以篆刻名世,有“邓派”之称,兼善书法。邓石如进京途中经过山东,欣然登览泰山,写下《登岱》诗:“岱秩巍巍秉节旄,峻嶒直上走猿猱。一无所限唯天近,百不如人立脚高。过眼云烟失齐鲁,增封诸岳视儿曹。尊岩莫讶风尘迹,终古乾坤几布袍。”


罗聘以此为素材,创作《邓石如登岱图》(纵83.5厘米、横51.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相赠,邓石如为罗聘篆刻“写真不貌寻常人”朱文印,并刻下边款:“余与两峰遇于京师,两峰为余作《登岱图》,因作此篆以报之。”

《邓石如登岱图》以当时盛行的人物山水画的构图方式,截取泰山日观峰顶一隅为画面的主体,且向左上方倾斜,留出右上方的空白,由此描绘出邓石如头戴斗笠,独立于万仞之巅,四周空无一物,他双手负背,衣袂飘逸,正瞩目远眺、沉思遐想,悬崖之下云烟缭绕。

整幅作品淡墨皴染、浓墨点苔,人物刻画采用特写式白描手法,头部较大、略显夸张,突出了邓石如儒雅、沉稳的气质和旷达、豪迈的心境,同时亦抒发了罗聘对当年畅游泰山的追忆和怀想,不失为罗聘晚年的精品之作,因而深得邓石如的珍爱。画作左下角款识“扬州罗聘写”,下钤“写真不貌寻常人”印。

1915年,康有为在《邓石如登岱图》的右上方题识:“云气苍茫日观峰,登高望海若能从。精神飞扬天地外,始识畸人是赤松。完白山人登岱图。乙卯四月,南海康有为题。”该作曾一度由邓石如五世孙、著名美学家邓以蛰收藏。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崇明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