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量化肥,生产队在使用完这些化肥后,发现装化肥的袋子是用质量上乘的白色尼龙布料制成,虽然上面印有“日本”、“尿素”等字样,但队长可以把每条袋子标上一定的价格出售给社员。社员们可以将这些袋子买回家,清洗过后,制作成裤子
用化肥袋子做出来的裤子不仅结实而且耐磨,一条裤子用不了多少钱还能穿很长时间,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这可是一件大好事。
不管是在工厂干活的工人还是下地干农活的百姓,有很多人腿上都穿着这样一条肥肥大大的裤子。
虽然这种布料穿起来不太舒服,但人们只是图个省钱耐穿,舒不舒服的也没有太大必要。
毕竟这个时候不只是百姓穿衣困难,吃饭同样也很困难,眼看着百姓们连吃饭都吃不起了,至于穿的衣服就更不用说了,如果真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衣服穿不穿还不一定呢。
布料实在是太稀缺了,就连城里人一年也拿不到多少布票,最后换取的布匹也就勉强能给小孩子做一条裤子,成年人就更不用说了。
村里人干的活又重,衣服穿着没有好赖,工人们的身上很快就会出现破洞,时间一长,破洞越来越大,村里的路上已经出现了没有裤子穿的人,这种情况还不是一个两个。
这种情况不只是人们感觉头疼,就连国家也十分着急,于是便有人想出了进口尿素的主意。
尿素本来就是农田离不开的东西,除了农田,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尿素,于是国家便进口了大量尿素。
这时候尿素可是个宝,不仅里边的材料能用,就连袋子也成了可用之物。
这种袋子做的本来就结实,因为要在地上拖拽,如果不做的结实一点很容易弄破。
但这种袋子也不能直接接触身体,毕竟里边还有很多化学元素,人们拿到袋子之后通常会在水中洗上好几遍,等到上面的残留物洗干净之后,再开始缝制。
有些手巧的人家,还能用袋子缝制一件小上衣,再搭配上相同材料的裤子,看起来也颇为时尚。
但时尚不时尚的也压根没人注意,只要身上有衣服穿,谁还在乎这些,从那段时间开始,大街上便被三种颜色占领。
灰、蓝、黑分成了三个阵营,如果有个穿着其他颜色的人走在人群中,立马就能成为人群的焦点。
人们穿着这种肥肥大大的衣服,虽然布料有点扎手,但人们穿的也十分开心,这种衣服就算是在地上使劲蹭也没有丝毫心疼,更不用担心被蹭坏。
对于干体力活的工人来说,这衣服可真是方便,不管干什么样的农活累活,都不用小心翼翼的。
但一直穿着这种衣服也不是办法,国家还是想发展的多元化一些,布料的主要元素就是棉花。
但这个时候的棉花供应的实在是太慢了,一年产出来的所有棉花总量远远跟不上人数,棉花的来源都这么稀缺,其他的布料就更不用说了,必须要从其他地方想办法。
在这个时候,化纤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从这两个字来看,这种布料看似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它的来头可不小。
化纤的主材料是石油,根据石油的粘性抽出来的细丝被制作成了化纤,这种东西也可以做成布匹,用来缝制衣服。
化纤的发现算是解了众人一个燃眉之急,之后经过特殊手段加工,由化纤做成的布匹也就普遍开来。
这种布料虽然没有尿素袋子结实,但舒适度却要好上许多,而且颜色的选择也多了起来。
这种布料的出现,顶替了袋子衣服的位置,但有很多干重活的工人还是会穿上袋子衣服,毕竟这件衣服怎么穿都不会心疼。
话虽这么说,化纤的出现从小方面来讲是解决了困扰人们已久的穿衣问题,从大方面来讲是中国的石油发展壮大了,国家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
信息来源:70年70秒:①从一条裤子到辉煌的中国石油工业 -——央广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