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关键的一票
1935年1月,红军占领了贵州遵义后,在这里召开的一场重要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时刻。
此时,毛主席受到排挤,被隔离在领导班子之外,而为了终止李德、博古等人严重的左倾错误,周总理和朱德等人意识到必须做些什么,于是便有了这场极其重要的会议。
图:遵义会议会址
这场会议上,拥有最终投票权的人有7位,其中有一人投出了最为关键的一票,力挽狂澜,使得原本处境堪忧的毛主席重新获得了领导地位,也使得党中央和红军在危急情况下得以保存下来。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每每想起,毛主席总会情不自禁地感慨:“遵义会议上,少了他是不行的,他投了最关键的一票。”
那么,这个在遵义会议上投了最关键一票的人究竟是谁呢?
“中国的问题”
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成为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前,经历过很多次大起大落。而这其中最惨的“一落”,就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前,从1931年底持续到1935年初,长达3年的时间。
在遵义会议召开前夕,毛主席还是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但是他几乎被完全孤立了,其他的职务都被撤掉,没有人上门找他,更没有人询问他的作战想法。毛主席后来提起那段日子,曾不无感慨地说他当时的任务就是吃饭和睡觉。
而在此之前,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后,在从井冈山上下来,又带领革命同志在瑞金一带创立了革命根据地,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3次以弱胜强,打破了蒋介石的“围剿”企图。
这3次以弱小兵力战胜强大敌人的巨大胜利,给蒋介石气得够呛,同时也足以看出毛主席优秀的作战指挥能力。
按理说,毛主席能取得如此令人不可思议的成就,组织上原本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才是,但事实却恰好相反,因为那“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从苏联留学回来了。
这“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是一些在1927年底时,在莫斯科求学的中国留学生组成的松散团体,说是“二十八个半”,实际上是29个人。这其中就包括了王明、博古,以及张闻天和王稼祥等人。
他们这群人由于在苏联留学的经历,回国后在中央占据了主导地位,坚持主张走俄国革命道路,即先夺取中心城市,进而夺取全国政权。这也就意味着,像毛主席这样认为应当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同志,就被看作了“异类”。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其实就已经有些端倪了。当时共产国际为中共的前期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助理,因此在最初中共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也几乎是完全照搬已有且成功的苏联共产主义的经验。
这样做自然有的一面,也就有坏的一面。
中共创始人陈独秀曾拒绝参加中共六大,因为这次大会是在苏联举行的。陈独秀对此不满也不解,还疑惑道:“中国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在中国研究?”
此时陈独秀就已经意识到了,中国革命想要顺利实现,必须是由真正了解中国实际国情的中国人来领导才行。
陈独秀
而这也是毛主席所坚信。他坚持要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还认为应当《反对本本主义》。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毛主席高瞻远瞩,他的坚持是正确的,但是他在当时却因此迎来连续不断的打击。
后来在蒋介石发起第五次“围剿”时,已经被各种免职的毛主席放心不下,再次站出来出谋划策,但是无论是李德还是王明,依然不肯听他的劝说,甚至还嘲笑他是农民暴动出身,搞不懂苏联红军的战术。
不过这些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击垮毛主席。他后来在延安的时候曾告诉曾志:“我当时就想,既然如此,那我就读书吧,坚持真理,坚持原则,我什么都不怕。”
而正是毛主席的这份坚持,让他等到了转机。
支持毛主席的第一人
那些留学归国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里,也并非所有人都一成不变地坚信苏联的经验。其中典型代表的就是王稼祥。
王稼祥与王明是老乡,后来还一起留学苏联。由于深深受到王明的影响,王稼祥在刚回国的时候,也有很浓厚的“教条主义”作风。
王稼祥
不过相比起其他从苏联回来的归国留学生,王稼祥显得谦逊很多。王稼祥虽然在作风上存在“教条主义”,却没有让它在自己的思想深处扎根。王稼祥在坚持苏联成功经验的同时,却也能看到中国的实际国情。
在别人眼中,王稼祥平时话不多,最喜欢的事是埋头苦读,不爱跟人拉帮结派,也不会盲目跟从错误的意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也正是这份能力和性格,决定了王稼祥最终成为了支持毛主席的第一人。
在归国后,王稼祥无意中被卷入政治纷争中,遭到了降职处分,因此消沉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迅速振作起来,主动向组织请求调去前线,积累珍贵的经验。组织答应了王稼祥的请求,将他派往前线。王稼祥也因此与毛主席相遇了。
王稼祥
他在龙岗地区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就感觉这个人给他留下的印象非常特别,与他在中国和俄国所遇到的其他领导人都不相同。
在来到苏区后,王稼祥先后几次在重要的军事会议中,旁听了毛主席深入浅出的讲解。毛主席所说的道理总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却又十分具有说服力,这让王稼祥感到震惊的同时,也获益颇多。
尤其是毛主席指挥红军第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作为见证者的王稼祥心中油然生出了一种深深的佩服,于是主动找到毛主席,与他彻夜长谈,聊起中国革命实践。
在毛主席的感染下,王稼祥渐渐意识到了自己思想中的错误之处,开始在之后的革命道路上逐步摆脱了“教条主义”,并开始在重大问题上支持毛主席。
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王稼祥不幸遭遇空袭,身负重伤,无法行动。在养伤中,王稼祥听说等到10月份又要开始长征了,但他因为环境比较差,伤势愈合很慢,有些担心自己会跟不上长征的脚步。
但在红军正式启程时,中央军委给王稼祥送来了担架和马匹,还有专门的医疗人员相随,这才让王稼祥跟上了大部队的进程,没有被抛在后面。而王稼祥在很久之后才得知,这一切竟是毛主席安排的。
图:长征时的毛主席和王稼祥
毛主席此时也在养病,能够理解王稼祥心中的不安,于是特意做出了这样的安排。
王稼祥就在之后时常与毛主席,以及同样意识到“教条主义”错误的张闻天一起赶路。三个人一边走,一边聊着各自的革命理念。毛主席虽然没了实权,却依然关心着红军的前景,在赶路中将自己的想法与担忧都说给了王稼祥与张闻天两人听。
毛主席已经意识到前方可能有敌人设下的圈套,他认为红军的转折点应该在贵州,想要提醒博古等人,但一直不被他们重视。
随着话题越聊越深,王稼祥看着毛主席,忍不住说:“现在很多同志都是赞成你的意见的,过几天我会继续跟他们交流。我们必须得抓紧时间了。”
伟大的转折
王稼祥就是最早提出要召开遵义会议的创议人。他在与毛主席交换了意见后,就开始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动员。
张闻天是王稼祥找到的第一个人,也是第一个表示支持的人。之后,王稼祥还找到了聂荣臻,两人经过一番商谈,发现彼此间的意见都是一致的,都认为应当请毛主席出来领导。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找到了周总理和朱德等人,向他们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于是在1935年的1月,决定着中共和红军前途命运的遵义会议召开了。
会议一开始,博古在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试图将失败原因归结到客观因素上。这样的想法令在场一部分对博古和李德等人还心存希望的人,感到十分的失望。大家意识到,中共最高领导的确是该换个人了。
之后张闻天和周总理站起来发言时,都明确地指出了错误原因是“左”倾机会主义。其中,周总理在做副报告时主动指出了“三人团”的指挥错误,并做了自我检讨:“我们这次失败,有不可否认的客观原因,但是军事上,的确是我们犯了错误。”
此时,博古等人的脸色就已经不大好看了。
之后,毛主席也站起来发言,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错误实质十分直接地指了出来。随后,他还将先后五次反“围剿”所用的战术都仔仔细细、清清楚楚地讲了一遍,点明了博古、李德等人的指挥错在哪里。
大家听得深以为然,连连点头。而一再受到批评的博古,默默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闷头不停地抽着烟。
此时,整个会议室内陷入了一阵安静当中,大家都已经明白需要在此刻重新选择一条最适合红军的路。这场会议有20多人参加,但真正起决定意义只有7个人。只是由谁来做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勇者,大家还有些犹豫。
王稼祥左右看了看,十分坦然,也十分果断地站了起来,旗帜鲜明都表达了对毛主席的赞同:“我认为红军的领导权应该交给毛泽东同志!”
他的发言打破了沉默,也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毛主席,在场的其他人纷纷进行响应。
图:1938 年 9 月,王稼祥(左三)与毛泽东(左一)、周恩来(右一)、朱德(左五)等的合影。
等到1月17日会议结束时,毛主席被选为了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毛主席,周总理以及朱德组成了中央军事小组,共同指挥全军,与此同时,毛主席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也确定下来。
几十年后,每每想起此事,毛主席总会告诉别人,遵义会议没有王稼祥是不行的,是他投出了那最关键的一票,从而协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做出正确判断。
而这次会议也成功地挽救了中国革命,为中国人民确定了一位领袖,某种程度上说,也把中国人民从灾难中救了出来,王稼祥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