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出自《晏子春秋》的古谚,仿佛“定律”一般,界定着农作物生长的地域边界。然而,1月8日,记者走进在聊城市茌平区茌平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橘生淮北”项目试验棚,看见一颗颗金黄色沉甸甸的柑橘压弯枝条,迎着冬日的暖阳肆意绽放着活力。
近年来,聊城市茌平区积极探索农业创新发展路径,大力引入先进农业技术与科学管理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农业现代化 “硕果” 不断。
科技赋能,突破“一方水土”培育边界
“果类品质评价指标有37项,经过测评,我们种出来的柑橘各项指标优良,试验取得初步成功。”信发农业公司董事长白东林说。
2024年5月,信发农业公司携手华中农业大学,启动了“橘生淮北”项目。在柑橘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的指导下,从广西、湖北等地引入了红美人、葡萄柚、温州蜜柑、翠蜜金柑等6个柑橘品种,共计260棵柑橘树。
一颗颗金黄色沉甸甸的柑橘压弯枝条。
为何这里可以“化枳为橘”?“设施农业满足了柑橘树生长所需要的各类条件。”白东林一语道出玄机,“只要为柑橘创造出合适的生长环境,北方同样也能种出南方味道。”
试验棚内的智能设备如同敏锐的 “感知神经”,对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土壤酸碱度、水肥含量等关键因素进行实时、精准的调控,为柑橘打造出接近于南方的生长环境。
“前期经过土壤和水质改良,移植过来的柑橘树成果率都很高,我们的喷雾系统能持续增加棚内空气湿度,空调系统根据需要进行温度调节,水肥等都是科学布施,以满足其生长条件。”试验棚负责人张波告诉记者。
工农互补,茌平区农业现代化结“硕果”
试验棚只是信发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在茌平区乐平铺镇小刘村,不仅是柑橘试验大棚“硕果累累”,隔壁大棚,试验种植的高山杜鹃也正绚烂绽放;在设施先进的 “四季棚” 内,恒温恒湿系统有条不紊地运作着,此时,樱桃树枝头已热闹非凡,一簇簇小巧玲珑的果实开始悄然坐果;100多亩的玻璃温室大棚,一颗颗草莓状如 “珠帘” 顺垂而下,与翠绿的藤蔓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草莓天瀑” 景观 ......
立体种植的草莓温室大棚。
草莓大棚负责人刘哲介绍道,这种三层立体种植技术,实现了上中下空间的梯度利用,如同为草莓搭建了一座多层的 “空中楼阁”。相较于传统的平面种植模式,其空间利用率大幅增加了 2 倍,每亩产量能突破2万斤。
争相绽放的高山杜鹃。
茌平区农业现代化结“硕果”,智慧农业立了大功。
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国内首个三产联动、双园共创,实现零碳目标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实现大棚自动开窗、卷帘、调温等11项智能化管控,还可通过内循环系统将工业余热、二氧化碳输送至种植园区,转化为“绿色能源”。
工业余热通过管道被输送至棚内,确保一年四季温度可控,让樱桃、草莓、柑橘在“温控房”中生长。“我们利用余热模拟果树不同时节需要的温度。” 试验棚负责人张波介绍,“像现在,棚内大概是岭南一带冬天的温度,白天15℃、晚上5℃,控温温差不超过2℃。”
智能化管控和“绿色能源”为“南果”“北果”量身定制了生长方案,自动给予相应的温、光、气、水、肥,让它们可以在舒适、健康的环境下生长。
不仅如此,园区内近200个大棚墙体采用大宗固废生产的砌块建设,不仅增强了棚体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延长了使用寿命,还使得大棚的土地利用率比传统大棚增加了120%。同时,化工园区产生的工业余热、液氨被输送至农业园区,有效提高了工业余热的利用率,每年可节省标煤6880余吨。
“鱼果共生”,打造绿色循环农业新模式
1月9日,在信发鲈鱼立体养殖工厂准备投入使用,记者见到一个个“巨型水桶”在厂房内依次排开,一批精心挑选的优质鱼苗等待被投放。
准备投入使用的鲈鱼工厂。
近年来,茌平区积极探索渔业养殖新模式,运用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实现鲈鱼养殖“工厂化”,效率较传统坑塘提升30倍,亩产效益可达10万元以上。 作为茌平区首家工厂化养鱼项目,信发集团农业有限公司鲈鱼养殖基地以其前沿的科技装备与高效的养殖模式,彰显出浓厚的“科技范儿”。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水质调配,等达到最佳的养殖条件时,就会投放鱼苗。”鲈鱼养殖负责人宋庆磊告诉记者,“所有设备都能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操作,后期配备上机器人投喂饲料,此次新建设的3层立体养殖工厂可以实现‘无人化’养殖。”
据了解,立体养殖工厂新增加的60个水桶,每个直径5米,每个桶配套了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根据鲈鱼的生活习性设置了合适的水温和流速,并实时监测水位、水质,自动进行补充。“桶底部能够收集和清理鱼粪的智能设备,用于制作有机肥补给给樱桃大棚。”宋庆磊补充道,立体工厂占地面积仅为之前的一半,但养殖效率能直接提高3倍。
如今,在信发农业园区内初步形成多物种生物链小循环。鲈鱼养殖运用国际先进的循环水处理技术,产生的粪便经过加工后用于樱桃的肥料;产生的废水过滤后用于樱桃的浇灌,打造了“鱼果共生”的绿色循环农业新模式。
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成为茌平当地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更是向外界展示农业创新实践的重要窗口。众多高校院所的入驻,为持续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这里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向雨瑶 通讯员 刘明明 彭月勇 曹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