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一)待老如小,方为真孝道
原载:华西都市报(2012年10月24日)
过去对“老人如小孩”、“返老还童”理解不深。最近几次陪父母外出度假,深层触摸老人的心理世界,体会很多。亲身经历告诉我,待老如小,才是真孝道。
有位生理学家说,“一般而言,人越老,越具有童稚心态。对60岁的老人,要当作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看待;对70岁的老人,要当作幼儿园的孩子看待;对80岁以上的老人,要当作摇篮里的婴儿看待”。总之,老人超过70岁其小孩特征凸显。清代郑板桥在山东当知县时曾说:把老人当儿待!此话虽浅显,却内涵深刻。在老龄社会即将来临之际,如何对待老人,是一个牵涉千家万户幸福的重大问题。
对于自己的孩子,人们无不视作“心头肉”。而对于老人,多不在意,总认为他们是大人,是理性和自理的。其实人老了,不仅身子弱,情感也弱,就像孩子一样,需要人们悉心关照。人到老年,虽然看透了人生的各种诱惑和隐喻,却无法排遣时光流逝的哀伤。看到同伴一个个离去,亲人又往往无法朝夕陪伴,老人就会在逐渐衰老的寂寞中产生各种期待和强烈的心理需求,需要倾诉、需要惦记、需要呵护。老人生理依附性、心理依赖性、情感依托性很强。“小鸟依人”,其实“老鸟”更依人。
人老记忆衰退,现在记不住、往事忘不了,固执、脾气大、不讲理、爱逞能、不服输是其特点。他们总认为我们还是孩子,总是不放心。老人爱穿好衣服,但又怕花钱;爱吃好东西,又嫌太贵;他们单纯善良,身上经常揣着瓜子、糖果,拿去哄小孩,只为听一声亲昵的叫唤。他们有想法但不明说,说的与想的经常不一致。原因很简单,怕添儿女的麻烦。
老人爱面子、爱健康、爱生气、爱逗乐、爱罗嗦、爱叨唠,怕寂寞、怕心累、怕心烦、怕心酸,因此对待老人,要多哄着、多念着、多看着。对待老人,要善待不等待,要耐心不烦心,要放任不放流。可以说,我们今天如何对待老人,明天我们的小孩就如何对待我们,尽孝也有“遗传效应”。父母的长寿是我们的骄傲,父母的快乐是我们的幸福,父母的伟大在于他们的辛劳,父母的成功就是生育了我们。待父如子真孝子。待老人如孩子,方是人间好儿女。
爱,是动物区别于植物的基本标志。如果说,对小孩的爱是对生命的善始,那么,对老人的爱就是对生命的善终。只要我们带着感恩的心情去照料老人们的身体、关怀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做到了善始善终,就能达到人生的和谐。当然,要真正理解这些道理,需要岁月积累和人生的体验。
(二)待子如友真爱子
原载:华西都市报(2013年04月06日)
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有“爱子如命”、“望子成龙”等说法,其实这样负担很重,效果不佳。待子如友是一种境界,核心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真正朋友,保持平等、友善、诚信的关系,而不是管制、压迫、命令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松心情,理清情绪,才能与子女无障碍交流,建立长久亲密关系。其实,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有人的权利,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我们必须让孩子做有契约精神的社会人,敢于担当,独立自主,与社会相容。既然是朋友关系,就没有高低之分,上下之别,就没有更多的奢望与期待,相处就有章法和分寸。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作品《父与子》,能深深打动千百万读者的心,誉满天下,原因在于塑造了善良、正直、宽容的父亲形象,在于纯真的父子之情,对中国父母很有启发性。
待子如友首先是讲平等。重要的是人格平等,权利平等。父母不能搞一言堂,搞集权和“独裁”,有事要与孩子平等协商,征求意见,认真讨论,采纳合理建议。不能认为自己是父母,辈分高,权威大,就可以不讲民主、乱发指令。当与子女意见分歧很大时,家外事以法规为准,家内事以感情为准。如果孩子把父母也当成知心朋友,有什么事、知心话首先对父母讲,这就是最佳状态。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书信、短信、微信,吃饭、散步、座谈均可。从生物学上讲,孩子有父母的基因,是父母生命的延伸。从社会学讲,孩子是父母的,但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是具有娱乐功能的“宠物”,而属于社会成员,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把孩子当成国家公民,保障其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不能打骂、侮辱、体罚孩子,不要干涉孩子的私事,不能探听、泄露孩子的秘密。我们这个民族,历史悠久,孔孟留下的等级思想严重,尤其是在家里辈分森严,民主意识淡漠,要下很大功夫才能破旧立新,重构新型家庭关系。
待子如友就是要真心帮助。朋友需要相互帮助,有困难要大力支持。从法律上讲,父母对未成年孩子有监护权,有教育、抚养、保护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强制性的规定必须执行。孩子遇到困难,父母不能包办,但要真诚帮助,共同分担,一起破解。孩子出现不良倾向,应该引导和教育,体现情理法。爱是动物的本性,但要爱在心头,不要挂在口头,防止听觉疲劳。帮助孩子改掉坏毛病,如同给树修枝,必须让孩子从小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有雄心、有责任心。助人为乐从家里开始,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有空要帮助长辈做事。不能在学校做“雷锋”,在家里当 “皇帝”。严禁孩子写假日记,做假好事。长期看,老实人不会吃亏,作假者危险。孩子能有机会在学校或班上担任学生干部,当然是好事,但不能强求,更不能拉关系、走后门,甚至帮助孩子贿选。社会及官场恶习侵入孩子幼小心灵,后果不堪设想。没有童心的社会,就好比没有阳光,难有安宁友善。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净化国民心灵,提高民族素质。
待子如友就是要讲诚信。血缘的力量很强大,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作用也有负的效应。我们要扬善抑恶,把人类的先进理念传承给孩子,比如诚实守信、慎独慎微。诚信是为人之本。在孩子心中,父母就是榜样。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绝不能开空头支票。父母的身教胜于言传。不能只顾自己打麻将高兴,“血战”到底,却让孩子在身旁做作业、读书、睡觉。父母要带头学习、多读好书,做好示范。要强化孩子的责任感和自理能力,不要过分依赖父母,否则将给家庭甚至社会带来麻烦。天下父母的共同特点是,总把子女当作“长不大”的小孩,永远不放心,“儿行千里母挂念”。其实,管孩子如放风筝,不论飞多高多远,只要线在手,就可以收放自如。天下大事,有分有合,有聚有离,不能老把孩子捆绑在自己身边,要放出去遨游。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好孩子四海为家。
待子如友要允许选择自由。当年马克思遵照父亲的要求学习法律,但他自己不喜欢法律改学哲学和经济学,父亲也同意了。如果没有他父亲的理解和宽容,就没有今天的马克思主义。17岁的马克思在《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中写道,“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孩子在选择学校、学科、对象、职业时,父母可以指导,提供参考意见,但不要强加于人,硬性灌输。孩子的性格独立,思想自由,民族才有希望。望子成龙的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许多父母省吃俭用,甚至倾家荡产,送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兴趣班,琴棋书画样样学,甚至出国留学,使孩子成为学习机器,失去了童年的快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成长有自身规律,不能拔苗助长。神童和天才必定是极少数,是极为特殊的个别现象,属于小概率事件,就像买彩票中彩一样。绝大数孩子都是普通人,不能强求成为天才,只要能自食其力,生活得有尊严和质量,对社会有贡献就可以了。学界公认,抗战时的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当时的办学条件极差,生活极为艰苦,但培养了许多大师。现在条件如此之好,只见大楼没有大师。为什么?这是“钱学森之问”。孩子要经过艰苦锻炼才能成为国家栋梁。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古人就明白这个道理,而现在一些父母还不清楚,反而费尽心机找关系,把孩子送入机关坐办公室,结果失去了广阔的锻炼机会,也让孩子失去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历史上,国内外的皇家子弟,都到基层锻炼,从底层做起,值得深思和借鉴。
对待孩子的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孩子只有在民主、公正、和谐、诚信、友善的家庭环境中才能铸造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健康品格,才能与社会无缝对接,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
主编|赵坤利
责编|清 风
图片|pixabay图库
美编| 恺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