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通过工作接触到这里的,也因为接触到了几位知识青年,才慢慢开启了与朝鲜人民交流的机会。当然,初始的交流因语言障碍而显得摇摆不定,但随着关系的加深,我渐渐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温暖与坚韧。
有一次,我独自前往清津,这是咸镜北道的一个城市,港口虽小,但却是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我们每次靠泊于此,需经过严格的 出入境检查。这种严格让我饱尝了异国风情的同时,亦让人倍感紧张。然而,有幸的是,我拥有通关证书,因此可以在一些限制区域活动。由于惯常操作的便利,我得以初步了解清津这座城市及其周边社区的真实状况。
在金小美的引导下,我终于踏入了一个朴素的农村家庭,并结识了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起初,在他的房间里,我们的交流充满了拘谨和不安。他对此次见面并不那么轻松,因为在朝鲜,与外国人交往是要冒风险的。他很快表现出紧张,脸上的皱纹似乎在瞬间增加了好几条。而我也意识到了一点:这位老人曾活过的岁月,绝非我所能想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话题开始深入。这位老人绞尽脑汁地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农村艰辛的生活。他讲述着苦难行军期间的饥饿,那种饥肠辘辘的感觉至今仍让他痛心疾首。他说,很多家庭为了孩子留足吃的,宁愿自己挨饿,那种极限的克制让我深感心痛。犹记得他说:“我们村里流行抽烟,是因为摘下来的烟叶可以短暂忘却饥饿。”
那些年的冬天特别艰难,食物匮乏,每家每户只能靠泡菜和大酱汤维持生计。聊着聊着,老人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发黄的屋顶下,一块小小的木桌子上摆着窝窝头。他自豪地表示,这是用玉米和玉米棒磨成的。我尝了一口,机械式的咬合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餐,而是七十多年历史的积淀,一个农村家庭日复一日的生存印记。
在交流的过程中,老人对于外界的变化感到无比好奇。“你们中国的农村如今如何?是否依旧缺衣少食?”这是他反复问我的话题。他无法想象,在我的童年里,早已没有了野菜和生存的困扰。他眼中的羡慕和期待让我无法自信面对,内心的惆怅排山倒海般向我袭来。
与我分享过的故事中,老人描述了以前乡村年节时的不易。他提到过年时,村里的每家每户都会储存一种米酒,以待客迎宾,但这件事在最初的岁月里可谓奢侈。正如他所言,从未尝过酒的他,如今只得在回忆中怀念那样质朴的快乐。
“当年,城里人才能喝到酒,而对我来说,酒就是个传说,不敢奢求。”老人目光空洞,却透着一丝希望。他的回忆让我联想到了我的那个时代,虽然生活同样艰难,但总还多些幸福和享受,比如过年一家团聚的欢笑。
再聊下去,我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紧迫感。老人话语中的每一句都是对过去的思索,对未来的渴望。虽然与他的经历相隔近三十年,但许多共性却将我们牢牢连接。离开之前,这位老人郑重叮嘱我:“要珍惜眼前,勿诉伦常。”
对于这句嘱托,我开始有所领悟。我所经历的生活与老人截然不同,却在某些层面上产生了微妙的共鸣。现在和未来的幸福皆源于过去,或许正应了那句“知足常乐”的话。
临走之际,老人再次展现了他的淳厚和真诚,他执意端出一小碗窝窝头,硬是塞给我,像是在赠送一份珍贵的记忆。我无法拒绝,只能欣然接受,并心怀感激。带着这一份沉甸甸的幸福和浓浓的人情味,我离开了清津,那位乡土老人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在这个逐渐变幻的世界里,生活并不是单一的维度,多一点理解和包容,或许就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散发出温暖的光。我将这段交往铭刻于心,寄托我对朝鲜这个神秘国度的无限思考。希望未来能再次相遇,也期待那位老人能在未来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