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中国古代的刑罚体系中,株连是饱受诟病的一项制度。

不仅犯罪人自己受到惩罚,与其有关的人也会被牵连。

其中,最常见的便是族诛,也就是以家族为单位、按亲属关系进行株连。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看到“诛九族”、的表述,而在我们的印象里,一个人一旦涉及谋反便“九族不保”。

不过,大多所谓的“诛九族”都是为了夸大上位者血腥手段的谣传,说出来了很多人可能都不信。

正史中所记载的被诛九族的人其实只有一个。

一、始作俑者

早在夏商周时期,族诛便已经出现,《尚书》中便有夏朝“罪人以族”“无遗育”的记载。

但在株连制度的“发扬光大”上,秦朝绝对是始作俑者。



商鞅变法将先秦时期零星出现的的株连法律化、常态化,从而以重刑震慑百姓,将百姓绑在战争机器之上。

《史记·秦本纪》就记载“文公二十年,初有夷三族之罪”,丞相李斯、宦官赵高都落得夷三族的下场。

汉初虽然废除了秦律中大量残酷的刑罚,但将族诛保留下来。

且西汉的夷三族要先对犯罪人“具五刑”;



也就是在族诛之前要先施以刺字、割鼻、砍脚、断舌等肉刑,再杖毙并剁成肉酱。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彭越最终都以此方法被夷三族。

对于“三族”的范围,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但通说观点认为其包括父族、母族、妻族。

每次有夷三族出现都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魏晋南北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情况并非戏言。

最高统治者出身前朝显赫家族的情况屡见不鲜。

各大家族互相联姻,关系盘根错节。

而政权的反复更迭又使得政治清算成了常态。

魏晋更迭、司马氏诛杀谋反的毌丘俭时;



由于毌丘俭儿媳荀氏所在的家族与司马家族有政治联姻,为了保全她,司马昭正式规定出嫁女子不再受连坐。

自此,夷三族虽然保留,但具体的执行上不再是一杀了之。

隋朝的《开皇律》规定“大逆谋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斩,家口没官”。

在执行上,只杀男丁,对于家族的女性则没为奴籍,甚至既往不咎。

不过,隋炀帝继位后却将株连的范围扩大了,夷三族变成了诛九族。



由此也有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九族之人——杨玄感。

二、杨玄感:正史中唯一被诛九族之人

在隋炀帝一朝,杨玄感的出身可以称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杨玄感是隋朝开国元勋、隋炀帝上位首席功臣杨素的嫡长子,隋炀帝甫一即位,便尊杨素为楚公、进司徒。

凭借父亲的战功,杨玄感年纪轻轻便被拜为柱国。

照理说,如此出身之人不用说族诛,就连用刑都牵涉不到他,即所谓“刑不上大夫”。



然而,杨玄感偏偏选择谋反,又赶上隋炀帝这样一位肆意践踏“法度”的皇帝,最终被诛灭九族。

自小的尊贵地位使杨玄感的性格十分骄傲甚至自负。

大业初年,杨玄感见朝纲混乱、帝王多疑,甚至有了发动政变废帝的念头。

随着隋炀帝劳民伤财地西征吐谷浑又屡次东讨高句丽,杨玄感心中造反的心思逐渐成长起来。



尽管杨素由于隋炀帝的忌惮而身死,但隋炀帝仍然对出身关陇贵族的杨玄感高度信任。

在第二次东征时任命其在黎阳郡督运粮草,隋炀帝自己则赴前线亲征高句丽。

就在40万隋军兵临高句丽城下时,隋炀帝才得知了后方断粮和杨玄感叛乱的消息。

此时的隋朝已经农民起义四起,但统治阶级内部站出来反抗隋炀帝的暴政,杨玄感是第一人。

除了杨玄感,大量贵族子弟被牵涉进来,此次叛乱从根上撼动了隋朝的统治,敲响了隋王朝灭亡的丧钟。



此外,杨玄感的叛乱还使得隋炀帝精心准备的第二次东征化为泡影,甚至自己都差点回不到首都;

这对于好大喜功、一心想建功立业的隋炀帝来说打击甚大。

不过,由于叛乱准备不足、人心不稳,加之隋炀帝仍然具有极大的政治号召力,杨玄感起事仅过数月便兵败被杀。

当杨玄感的尸首送到隋炀帝面前时,恼羞成怒的隋炀帝下令将其剁成肉块并大火焚烧,随后“帝诛之罪及九族”。



杨玄感也是目前唯一可以确定诛九族的案例。

三、“诛十族”是否真实存在?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人被诛九族众说纷纭;



但说起“诛十族”这个响当当的噱头,不少历史爱好者都知道死在朱棣刀下的方孝孺

除了朱棣,其父朱元璋在印象里也经常对犯罪的大臣诛九族;

封建王朝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据说就是被朱元璋诛了九族。

事实上,在明初,由于朱家父子对皇权的极度把控,被诛杀的官员不在少数,但正史中却没有“诛九族”的准确记载。



朱元璋对于擅权专政的胡惟庸的处理是“乃诛惟庸”,并没有牵涉其家族。

胡惟庸死后十年,被牵涉出的李善长、赵庸、唐胜宗等被诛杀;

同时“坐诛者三万余人”,尽管死伤无数,但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具体株连到什么程度,以此断定李善长等人被诛九族过于武断。



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故事在艺术加工下传得有模有样。

靖难之役打进南京城的朱棣要号称“文官之首”的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自小接受忠君思想又备受建文帝信任的方孝孺宁死不从。



朱棣便以诛九族胁迫他,方孝孺慨然对之:“诛我十族又如何?”

朱棣便将师生算作第十族,连同方孝孺的亲属九族一并诛杀。

故事尽管绘声绘色,方孝孺也的确拒绝替他口中的“燕贼”朱棣起草诏书;

但《明史》中仅有方孝孺被凌迟处死,随后“夷其族”的记载,并未说明是诛十族,自然也不存在上面的故事。

第一次有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载见于野史《野记》;



随后为了证明朱棣的得位不正和手段残暴,“诛十族”便逐渐被许多书籍以正史收录。

其实,连清代编写的《明史》都没有肯定诛十族之事,可见此事的真实性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相比之下,永乐朝另一位大臣景清的遭遇似乎更接近一些。

景清原是建文帝旧臣,后因行刺朱棣被杀。



景清死后,朱棣将其灭族,不过具体范围要比方孝孺的描述更细致。

无论远近,只要沾亲带故一律诛杀,其乡邻故里也难以幸免,就连景清曾经举荐过的门生、官员也一概株连。

史书中将此次顺藤摸瓜大肆诛杀称为“瓜蔓抄”。

从范围上来看,景清死后的株连更接近故事中所传的“诛十族”。

秉持着史料为先的考证态度,方孝孺和景清都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诛九族”;

纵观中国历史,算来算去也只有杨玄感一人。

参考资料:《史记》

《隋书》

《明史》

  • 原创首发, 严禁搬运!搬运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