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与薄一波在晚年时都十分支持改革开放大业,在1984年春天,王震还曾在中山、深圳、广州、上海等地转了一圈,回来后写下了个调查报告。
后来在一场会议上,他与薄一波都谈了扩大对外开放的问题,两位老革命家曾在同一个大屋檐下办公,经常谈论一些重要话题。
老资格薄一波
在改革开放时期,薄一波一直被称为中共“八大元老”之一,这个重要的身份也一直都伴随着他,他似乎也始终以助手的身份解决了很多问题,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顾委副主任等。
而后来,他还写下了回忆录《若干重大事件与决策的回顾》,其中记录了很多历史细节,可以说,这位“副手”见证了许多中共诸多关键时刻的命运转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薄一波的资历很老,这是党内公认的。
早在1925年,还在上学的薄一波就参加了中共,那会他还在华北地区搞革命活动,“山西王”阎锡山对他很是欣赏,还曾对旁人说:“若文有薄一波,武有徐向前,还愁得不到天下吗?”
由于信仰不同,薄一波与徐向前将阎锡山逐出山西,抗日时期,薄一波又借助了阎锡山的力量发展起了武装抗日组织,形成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雏形。
这些事件已经充分能证明薄一波的工作能力了,可在党内工作,还需要得到组织的认可,这样才能奠定党内地位。
和很多红军时期南征北战的红军将领不同,薄一波是在1943年才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虽说相见很晚,可二人聊得却非常投机,一次性就谈论了8个多小时。
很快,薄一波便受到重用受命召开“华北工作座谈会”,当时有几个人对薄一波有些意见,而薄一波始终坚持着真理。
因为博古、王明过去的“错误路线”,他们虽被保留在中央委员会,可分别排在倒数第一和第二,都在薄一波的身后,还有人说:“薄一波过去有在监狱的经历,当选候补委员不合适。”
还是毛主席对薄一波十分了解,他表示:“为何不能让薄一波当选正式委员?”
也就是如此,薄一波的名字在党内彻底被稳固下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薄一波作为中央后备干部加以培养,还出任了中央财经委副主任,跟随陈云在遏制通货膨胀、平抑物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就实现了国内财政经济的统一。
毛主席对他们的表现十分满意,还评价道:“不亚于一场淮海战役。”
在关键时刻,薄一波总是能看到更深层次的事情。
刘青山、张子善二人曾是“贪污腐败”的代表,这两人曾与薄一波在华北共事过,可以说薄一波对他们也很了解,有干部曾因“历史贡献”向毛主席求情,毛主席仍然下了严惩的决心。
黄敬那会是天津市委书记,他找到了薄一波,看看对方是否能为刘、张二人说几句好话,而薄一波却直接回答:“现在中央已经决定了,不用再提了。”
然而黄敬还是希望薄一波试一试,于是薄一波干脆就找毛主席询问,毛主席的回答是:“无论是谁,都要严惩。”
庐山会议后,薄一波出任了副总理深受重用,毛主席还说:“薄一波与其他三位主管经济的副总理是‘四大名旦’。”
特殊时期,薄一波也蒙受过冤屈,可那段日子一结束,薄一波就重新回到了国务院,成为第二代领导人最为倚重的元老之一。
中顾委成立后,上级亲自点将来让薄一波主持常务工作。
当时,还有一位元老级人物重回北京,他便是担任副总理的王震。
在国务院刚提出在深圳、珠海和汕头三市办出口特区后,王震多次前往考察并研究部署工作,尽管那会还有些同志对特区政策有议论,王震却坚决支持特区建设,他说:“特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要放心大胆地实践,不要前怕狼后怕虎,那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这些思想,也与薄一波的想法不谋而合,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友谊也越来越深。
坚固的革命友谊
薄一波在中南海的日子里很喜欢散步,警卫员会带着收音机陪在他身旁,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
1982年9月,薄一波担任中顾委副主任,并且排在第一位负责主持工作。
而3年后全国代表会议前夕,中央提议让王震进入中顾委担任副主任,那天王震从中南海开会回来带着文件让秘书整理,秘书在看后发现拟定的副主任名单中王震排在了第一位,而薄一波排在王震之后。
结果,秘书看着看着还突然发现王震在名单上画了一个圈,将薄一波的名字圈在了自己名字的前面。
就在秘书研究着的时候,一旁的王震见状后也笑了:“这是我坚持的,薄老可不简单呢,他是个老资格,在八大时就是候补委员,常常列席政治局常委会,要不是他文韬武略,能在阎锡山那里闯出一片新天地吗?”
在王震的心目中,薄一波是个全才,党、政、军、财等工作样样都不错,自己排不到他的前面,于是就坚持要画个圈。
没想到,当选举结果被公布出来以后,王震仍然是副主任中的第一位,后来他也告诉了秘书原因:“这是因为薄老坚持要这么排,我们俩都坚持,还为此事争论了一番,他说他是常务,有权力坚持这个提议,我也就没办法了。”
秘书还记得,王震在说这些话时是非常无可奈何的,秘书还感慨地回忆道:“老一辈见了荣誉都会如此谦让,反观现在有些年轻的干部为了争取荣誉、位置都变得有些不择手段了,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吧。”
两位老资格都十分支持改革开放大业,因此也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王震曾去深圳、中山、广州、厦门等地走了一大圈,回来就给中央写了个调查报告,后来在1984年3月26日到4月6日,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召开了沿海部分城市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天津、青岛、宁波、北海等沿海港口城市的建设问题。
那场会议薄一波与王震都参加了,看到改革开放的版图越来越大,两位老人都是发自内心地高兴,还进一步讨论了扩大对外开放的问题,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办公,往来也就更多了。
薄一波回忆起当时的情节还说过:“有人曾说王震同志十分保守,那我套用陈云同志的话来说,就是‘活见鬼’了。”
在兴趣爱好方面,这两位老一辈革命家也有共同爱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王震晚年十分爱听评书,尤其是《三国演义》,1985年12月底的一天,他专门叫来了薄一波、胡乔木等同志在中顾委办公室见到了袁阔成,当时王震就说:“这《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袁阔成用评书的方式将《三国演义》介绍给亿万大众听,这对于提高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薄一波也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向上的,为了发展自己,历来都不排除外来的先进文化,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妄自菲薄,认为外国的什么都比我们的好。”
后来,大家的谈话再度回到了改革开放上。
薄一波说:“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带动更多人富裕,我们这些老头子不能守旧,但也不能认为老的什么都不好,我们从小就不守旧,这才有了新中国。”
1988年7月,王震去探望薄一波时还给他带了一个小纸条,上面写道: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小步跑。
两人在生活上一直互相关心,尤其是彼此的身体。
1990年夏天王震左股骨颈骨折,去医院前他还特意交代秘书:“你去报告薄老,就说我骨折了,很快就要回京治疗。”
没想到,薄一波刚听说后就赶到了王震身边对他说:“你的生命力很顽强,在战场上都是九死一生,这次骨折就是一个小坎坷,很快就会恢复的。”
躺在病床上养病的时候,王震也想到了薄一波会不会遇到这些问题,他还交代秘书:“你给薄老说,要劝他拄拐杖,我这里有,不知道他喜欢什么样的,下边一定要钉上胶皮防滑。”
王震很快就出院了,他们又能在一起聊聊天。
随后那几年,王震患病住院,只要他的身体有所好转,薄一波马上就会出现,1992年9月是他们的最后一面。
次年3月王震在广州逝世,按照他的遗愿,骨灰被撒在天山南北,薄一波对他的秘书说:“很可惜,王老不该走的,他若是还活着,有很多事情要去做。”
80多岁的薄一波坚持要为他写下纪念文章,那篇文章也被出版在《领袖元帅与战友》之中:《一个性格鲜明的共产党人——缅怀王震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