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书法大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毛体。”
要说当时有谁的书法能排在毛主席前面。
能数出来的人,十根手指头也掰得清。
70年代初,某次谈论国家会议中途休息时间,大家聊天谈论到书法。
毛主席顿时来了兴致,询问大家当今谁的书法最好,有谁能来排个名。
众人心里都清楚,毛主席在书法上的造诣丝毫不逊色于他诗词方面的成就,且毛主席经常与书法大家交流切磋。
在毛主席面前评论书法?这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
众人都怕现场说的不对,未免会出点小丑,都不主动答话,只左边谦让右边的人,右边又谦让左边的人。
毛主席见此场景,便开口说:“还是请郭老来谈谈吧。
郭沫若与不好推脱,凝思片刻,道出所想。
“我认为当今书法最好的应该是林散之,他“当代草圣”的名号当之无愧,狂草当今无人能及。费新我次之,他右手残疾后改用左手写字,仍然写得很好,具有大家风范。第三名应该是赵朴初,他的书法超凡脱俗,秀气中有禅意。”
此三人真如郭老所言如此之好,当得起当今书法的前三甲吗?
大器晚成型选手,神作出品人
林散之(1898-1989)现代书法家。原名以霖,号散之。笔名散耳。
林散之15岁开始悬腕之法临摹唐碑,后又遍临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及魏碑汉隶。
奠定了其一生书艺生涯的坚实基础。
31岁时拜入画作大家黄宾虹门下。
看似是开辟了新的发展渠道,却在后期将画艺融入书艺中,为其书法增色不少,使其在书法界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
林散之出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文化大革命”时期使用毛笔的次数非常多,主要是大字报十分流行。
可大字报仅是为了表达写字人的意思,既不讲究书法结构,也就更不在乎什么水平了。
当时日本声称中国书法永无复兴之日。
消息传回国内,《人民中国》搞了个书法专辑,林散之的作品从万千投稿中脱颖而出。
可当时的林散之籍籍无名,就发不发表他作品这一问题引起了编辑部的争论,意见十分的不统一,无奈搁置下来。
几经辗转,林散之的作品传到了郭老手里。
郭老一看十分惊艳,斩钉截铁的说“一定要发表这幅作品,比起它来,我不是书法家。”
1973年,林散之的作品在《中国人民》发表,还被特意放在第一页。
林散之的作品就像巨石砸进了平静的湖水里,一石激起千层浪。
书法爱好者和日本书法界对其高度赞扬,一些因他名气平平而觉得欣赏不起来,一时争论不休。
林散之在这一年引来了无数人的目光关注,算是他的巅峰时刻。
而这一年,他75岁了。
虽然林散之成名晚,但一点不影响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飘逸,璀璨华滋,偏正相依,浑然天成”。
林散之落笔,线条瘦劲,力透纸背,柔中有刚,牵丝引带,字字相连。让人除了感受到字的飘逸之外,似还能见到写字人的仙风道骨。
璀璨华滋是指其草书用墨的技法。
林散之曾学画,将画中的泼墨技巧运用于书法中,他晚年作书时饱蘸浓墨,后如作画般以清水破之,使笔下文字形成一种云烟浩渺之感,又带有苍劲之风,雄浑中多带俊雅之气。令人观后回味无穷。
曾有人评论其书法:温润如清风拂面,燥烈如秋风袭人。
林散之先生盛年大草的体态有正有偏,七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是以偏为正,80年代则以正为主,七八十年代相结合便是偏正相依了
林散之名声大噪后,被安排赴日参展,也为其专门举办了书法展览,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会上以作品《中日友谊诗》一战成名,享誉日本书法界。
此作品更是被称为“ 林散之第一草书”
启功,沙孟海,林散之,费新我被荣宝斋评为当代四大名家。自此林散之名扬国内
2010年,文物出版社将手卷出版成 书《林散 之中日友谊诗书法 手卷》。估价这类顶级艺术品,应该超越种 族、超越国界。
林散之的草书作品被专家鉴定为神品。
林散之本人被誉为“草圣”。
后受聘任中国书协常务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南京书画院院长。
身残志坚毅力惊人,从头开始终成书法大家
1903年,费新我诞生于浙江省的毛笔之乡湖州。
自小便用一种名为“大小由之”的笔练字。
8岁入私塾,15岁受生活所迫,被父母送往上海一家商号当学徒。
除每日记账外,周三晚上还会去夜校学习英语。其他业余时间会在陈鹤年先生的指导下钻研颜真卿的作品。
渐渐的领悟出一些用笔的技法。
相比书法,费新我更偏爱绘画。
1924年,林双与汪仰真等人创办石湖画社,费新我常去与众人切磋书画技艺。
31岁时,费新我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为了追求自己艺术梦想,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当时账房先生的优厚待遇,去往上海白鹤画校潜心学习西画。
众亲友纷纷站出来反对,费新我都一笑了之。
入校后,费新我将原来“省我”的名字改成“新我”。寓意自己将开启新的人生。
1937年,日本占领了湖州,生存环境变的极为艰难,连想拥有纸笔都是奢侈,费新我绘画梦碎。
但强者从不抱怨环境,他找来方砖做纸面,旧棉絮为笔练字。
成为当时口口相传的佳话。
1938年秋,迁居苏州,从事图画范本,劳美教材及美术技法书籍的编辑。
做了心心念念的绘画工作。
此后10余年间,费新我创作的绘画图书不少于六七十种,印刷量达百万余册
新中国成立后,费新我的绘画梦想得以实现,他深入工厂,农村,创作了大量反映新社会,新生活的作品。
他的作品《刺绣图》获国家文化部大奖。
因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受聘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画师。
1956年,费新我跨过长江,在内蒙古生活了一段时间。
回苏州后用时7个月,创作了一幅五丈长的巨幅画作《草原图》,画中辽阔的草原一副欣欣向荣的姿态,草原上的牛马撒欢奔腾活泼生动。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
丰子恺更是称此画为“内蒙古的《清明上河图》”。
可命运总是爱捉弄人,在费新我画作生涯的巅峰时刻,上天又将他推下崖底。
56岁时,费新我迎来了病魔的痛击,他的右腕关节患核肺病。
求医无数,半点起色也无,右手终身再不得作画。
一位视作画如生命的画家,宣判他不能做画,岂不等同于宣判他的死亡?
不甘心自己艺术生涯的终结,费新我奋起反抗命运的不公。
他五更便起来攻读古今与书画相关的著作,开始左手拿笔,从横平竖直的一笔一画开始,每天下午开始伏案练字。
攻克悬腕,悬肘的难关后,开始临摹唐人笔墨,后又临摹南北朝,晋,汉诸碑帖。
以惊人的毅力坚持30余载。终得所成。
一开始他左手落笔,总是有些笨拙厚重,一笔下去,字极浓墨深色,后费新我发觉,这种“拙”恰到好处后,变的极为刚,少了过于精巧的矫揉造作之感,更添一份硬朗。
费新我十分喜爱太极,又将太极连绵近乎圆曲的动作运用到书作中。
就这样,在他不断的创新与突破中,最终使得其字,刚柔并济,欲断还连,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他的画作节奏感十足,抑扬顿挫,干湿自然,运笔快而不滑,迟而不滞。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书法特色。广受海内外书法爱好者的推崇
中日友好邦交前夕,日本一位左手画家提出要与我国相应的书法家切磋,费新我应邀赴日交流,此前叫嚣的日本书法家被其深深折服
邓小平访日之际,送出了费新我一副“相邻一带水,友谊万年”的书法作品,赠与日本天皇,受到极高评价。
日本前任首相将他的墨宝视为珍品,放入国家博物馆
1984年赴美进行民间书法艺术交流时,美国前总统卡特更是对其作品爱不释手,将其书法作品珍藏于卡特博物馆
他的作品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珍藏,并有大量碑刻存于世。
十分才气,十分人品,禅意书法大家—赵朴初
赵朴初不同于前两位家境普通的书法大家,他出生在四代翰林的博学之家。
自六世祖高中状元之后,赵家可称的上是:“钟鸣鼎食之家,世代簪缨之族。”
四代翰林,且躲过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可看出赵家代代人才勤勉好学,家风纯正。
赵朴初时刻受家风的熏陶,养成了良好的品格。
品格纯正之人,会想他人之所难,感同他人之苦。
赵朴初含金汤匙出生,应该会有幸福的童年,可不幸遇上了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更紧随其后的辛亥革命。
为远离战乱,赵家搬迁。
为了赵朴初的将来,父母将十几岁的他远送上海。
在上海他遇到了一生的佛学,更遇上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五四工人大罢工期间,没有经济来源,吃喝成了问题,赵朴初带头开启佛教捐款活动。
这是他第一次以佛入世的体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伴随佛学,以一己之力救助了那么多人,使他深有感触。
后在战火中秉承“不为个人安乐,但愿众生离苦”的佛学思想,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波,筹集善款,救助儿童难民。
赵朴初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爱国宗教领袖,一生都奉献佛学。
赵朴初一生中除了佛学外,更令人称奇的是他一身的才气。
赵朴初继承了先祖的聪慧,八岁即可吟诗作对,文章也写得极好,在当地有“小神童”的称号。
赵家六世祖不仅诗书很绝,更是一代书法名流。世五祖也有《手札》等墨宝流传后世,在书法这一栏,可谓家学渊源。
自然赵朴初的书法自小便不会落下。
但其开始创作是在文革以后。
苏轼创作书法主张“无法而法”,这一点其实是“禅意书风”的表现
或许是受佛学影响,赵朴初在书法上偏爱苏轼的作品,并以他为标杆。
苏轼下笔不拘泥于笔画的固定形式,注重内心情感的流露。
赵朴初也继承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自然不俗”的书法风貌。
赵朴初吸收了李邕劲挺爽朗的书法特色,又师于苏轼,继承了禅意书风的遗韵,再加上几十年如一日的研习书法,终有所成。
其俊朗神秀,刚劲挺拔和自然圆融的艺术风格,被后人称为“赵体。”
谷卿和汪远定合著的《赵朴初书法精神探论》一书中对他书法的评价为:“秀逸中见端庄,潇洒中见法度,娟秀而不失之纤弱,潇酒而不失之放诞,平易畅达,毫无拘碍。”
赵朴初先生先后出版《赵朴初书法集》《翰墨香, 乡情重— 赵朴初书赠故乡安徽墨宝集》等,受到了广大佛教信徒和人⺠喜爱。
后受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纵观三位书法大家的一生,无论是像蝉一样埋地数十年未知出头之日,还是被。
命运无情抨击另寻出路,或者哪怕出身富贵能躺平一生。
他们都未曾放弃书法,一生兢兢业业,追寻自己心中的书法事业,坚持,刻苦,忘我。
最后成果斐然,领军书法界。实在当之无愧当今书法前三甲的排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