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自清末以来,到民国年间一直多灾多难,尤其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彻底占领整个东北,将此地变成陆军关东军重点经营的巢穴之后,给东北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45年夏季,随着法西斯阵营在世界各地走向失败,盘踞东北多年的关东军也迎来了毁灭时刻。这一年8月,苏联已经结束了在欧洲战场上的战事,向远东方向集结了重兵,准备履行雅尔塔会晤时的承诺,给日本最后一击。



于是,从8月8日开始,苏军集结了150多万人的兵力,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对日本控制下的东北展开了进攻。日本关东军当时拥有22个师团作战,但他们的精锐部队先前已经在关内和太平洋战场上被消耗殆尽,关东军的武器装备也不如苏军先进。最终,经过不到一周的战斗,苏军拿下了沈阳,哈尔滨,长春,旅顺等多个大城市,最南一直打到了朝鲜半岛。

而随着日本在8月15日宣布终战,又在同年9月2日正式无条件投降,苏军的行动也宣告终结,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对于关东军遗留下来的武器,资产如何处理,便成为了当时众人关注的焦点。



1,苏军为何不要日军装备?

关东军崩溃后,中国军队重新进入东北还要一段时间,关东军大部分军队都在战后接受时任司令山田乙三的命令向苏联投降,约有60万关东军士兵成为俘虏。对于这些人,苏联将其中很多都送到西伯利亚进行了劳改。而对于当时留在东北的日本侨民,则大多按照国民政府的政策,遣返回日本。

当然,苏联当时也对东北地区的工业资产和一些财富进行了“拿走活动”。许多工厂的工业设备,贵金属,货币离开了原本所在的地方,一些城市的治安也因为苏军进入而发生了改变。



按照当时苏联人的作风,日本丢在当地的遗物,甚至国人的东西,他们也是大搞“拿走活动”。唯独对于日本留下的武器装备并没有全部运回其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第一,苏军看不上日军的这些武器,关东军的武器装备与苏军相比,差距有点大。

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就已经在钢铁,能源等多个军事相关产业上位居世界前列,军工技术在战争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苏联陆军是一支以机械化兵团为主力的强大力量,其军队装备的火炮,装甲车辆,枪支性能都要远远超过日本。



比如,苏军一线步兵大量配备了PPS-41,42冲锋枪,他们具备连发能力,大大提高了步兵火力。而关东军即便是精锐力量,大多也只能使用三八大盖一类的栓动式步枪,火力比苏军差了很多,因此在交火中非常依赖机枪手。

苏军还有质量更好,数量更多的装甲力量。其进攻关东军时,就动用了大量的T-34,IS-2坦克,以及美国援助的谢尔曼坦克。而日军手中的95式轻型坦克和97式中型坦克与苏军相比,完全是“薄皮大馅”,在苏军眼中只能算轻坦。



又比如,日军炮兵联队当时的主力火炮是92式70mm步兵炮,38式75mm山炮和38式105mm野战炮。他们的最大射程在2.8公里至10公里之内。一般只有师团一级的直属力量才有4到6门最大射程超过11公里的96式105mm炮。

相比之下,苏军当时奉行大炮兵主义,一个苏军步兵师往往就有3个炮兵团(团相当于日军一个联队),每个加农炮营团都有36门76mm加农炮,每个榴弹炮团都有36门122mm重炮和12门152mm重炮。此外,步兵团也还有专门的炮兵连编制。苏军的重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要远超日军,他们自然是看不上日本火炮的。



此外,苏军还有庞大的卡车群可以运输货物,而日军的卡车数量则要稀少得多,运力也不足。

第二,从更大的全球视角来看,苏联与西方阵营的冲突已经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了,而在东方,苏联的竞争力明显不如美国,他们需要,且有意帮助东方的红色势力,以便扩大自身的软实力和地缘影响。

因此,类似于苏联在欧洲支持东欧共产党建立政权,支持朝鲜半岛北方建立政权的情况一样,苏联在中国也希望加强共产党的力量,而想中国转移日本遗留下来的物资则是其中的可选手段。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苏联当时因为国力落后于美国,斯大林并不想和美国真的发生冲突,因此,苏联不可能直接公开支持中国共产党。苏联后来也的确与民国政府签署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然后在1946年之前撤离了除旅顺之外的所有军队。

2,挺进东北

而在抗战胜利前夕,中共高层就已经清楚的意识到了争取东北的重要性。

东北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潜力非常重要,东北遗留的日本武器装备也能壮大部队的实力,而且当时很多共产党部队还在晋察冀鲁一带活动,离东北也比较近。而国民党部队则大多活动在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距离东北比较远,共产党先下手,就能占得先机。



因此,从这一年9月开始,党中央便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调集了大量干部和部队从山东,河北,热河等地挺进东北。这里面不乏有4名政治局委员,2万多名干部,最终让前前后后进入东北的人员达到了11万人,成为了最早和苏军密切接触的中国武装力量。

甚至于,当时,许多部队都知道中苏两国的党政关系不错,判断去了东北会顺利拿到武器,因此很多战士和干部都是轻装北上。可见,对于争取关东军遗留武器,共产党方面很有信心。



这其中,时任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李运昌麾下的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8月30日就已经率军到达了山海关,与当地苏军汇合,并迅速接收了关东军遗留的70多挺机枪,3000多只步枪和50多门迫击炮。9月4日抵达锦州后,又获得了8门火炮,200多挺机枪和20多辆汽车。

等到进入沈阳之后,曾克林部虽然一时被苏军拦阻,但他们后来经过多次交涉,也让苏军默许了他们在当地建立机关的做法,苏军更是将许多关东军仓库直接转给了他们,使得大量的军用服装,被服,汽车和枪支都被出关部队收入手中,一些地方收上来的日伪军武器更是多到三天都拉不完。以至于曾克林给延安发消息时夸大了实情,说东北遍地是武器。



而国民党军队当时也想抢占东北,华北和华东的日伪军遗留产物,且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美军使用运输机和军舰将他们大量派往上述地区,其中派往东北的国军很多都由美国军舰从第七舰队总部所在的青岛试图运往葫芦岛。不过被苏军所阻止,因为苏联始终将东北地区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担心美国会影响其地位。

其实,共产党在东北收获的财富不仅仅是获得了日本遗留的武器装备,日本遗留下来的军工厂,飞机,坦克后来也成为了解放军发展新兵种,建设军工厂的基础。



比如,在沈阳大东区兵工厂、文官屯坦克修理厂和孤家子火药厂,以及各地军工厂的基础上,共产党很快在东北建立了配套的修理,生产,加工工厂。等到1947年,东北地区的军工部门就已经拥有了生产步枪,迫击炮,步兵炮的能力。这让部队有了稳定的武器供应。摆脱了以往在抗战和红军时期缺乏持续生产制式武器的困难。

而在1947年至1948年期间,东北军工部门还生产了90多万发炮弹,824万发子弹。可见,东北的军工生产能力对日后的战争胜利贡献颇多。



又比如,共产党方面将搜集到的大量日军火炮集中了一批,又抽调干部和人才,在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朱瑞的带领下创办了第一个炮兵学校。他们还从沈阳的日军修理厂里找到了一辆日本坦克,随后在1945年12月成立了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队,这就是后来解放军装甲兵的起点。

而共产党在东北接受的日军遗留飞机,以及搜集相关人才组建的东北航校也成为了解放军空军和空军院校的起点。



但在当时内战已经逐渐发生的情况下,东北的解放军也经历了一系列波折,花费了很大力气才在1947年之后牢牢控住了局面。

可以说,1945年进军东北,共产党的确从这里获得的关东军遗产中收获了不少好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地位,并非虚言,正是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毕竟,红色力量在物质上看到了超过国民党当局的希望,这一点,永远值得后世铭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