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不乏年纪轻轻便已经有丰富革命经验的将领。他们之中,有的是学生运动的领袖,有的是工人运动的组织者,还有农民运动的领导者。尽管他们的身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在这些年少有为的将军中,有一位似乎更有魄力,他就是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委萧华。
1916年,萧华出生在江西兴国县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父母都是早期共产党员,他们的家是当时中共在兴国县的地下党组织的交通站。在这样一个家庭中长大的萧华,小小年纪便展现出了远比同龄人的成熟,承担起了送信的任务。
萧华从小聪明好学,每年都能够获得第一名的成绩,他也因此有了“神童”的美誉。12岁时,萧华在一篇作文中,写下了“打倒军阀,铲除列强”的口号,老师看着他瘦弱的身材和褴褛的衣衫,心疼不已。但他的眼睛里却充满了光芒,让人不禁相信他将来必有所成。
小学时,萧华除了文采飞扬外,他还学会了吹号。尽管期间受到嘲笑,但他辛苦练习了大半年后,熟练掌握了吹小号的技能。
1928年12月,萧华参加了兴国暴动。次年2月,年仅13岁的萧华被选送参加了在兴国县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
这个训练班是毛主席亲自主持举办的,萧华来到训练班后,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有幸亲自聆听毛主席的教诲和授课。这段经历给萧华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为他在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这一年年底,萧华被选为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尽管他只有13岁,但没有不对他服气的。在他的领导下,兴国的共青团员从一开始的几十个人逐渐发展到了1000多人。
1930年3月,毛主席来到兴国听取这里的工作情况。听说这里的共青团县委书记年纪不大,但工作却开展得很好,毛主席便让警卫员将人找来。
萧华从警卫员嘴里听说毛主席要见自己后,心里忐忑不已。当他跟着警卫员来到毛主席的住处后,看到毛主席正坐在椅子上看书,书的封面上写着“兴国县志”四个字。
毛主席虽然已经听说了团县委书记年纪不大,但他没有想到居然是个孩子。他看着面前的萧华,笑着问道:“你们首长在哪里?”
萧华抬起头,看着眼前的毛主席,坚定地回答道:“报告,我就是首长。”
毛主席没想到眼前的这个红军,小小年纪就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他好奇地问道:“你今年多大了?读过书没有?”
“我今年14岁,上过学。”
毛主席又接着问道:“这次找你过来,是想要向你了解一下兴国共青团的工作怎么样了?”
萧华有条不紊地介绍了兴国县在两次暴动中的斗争过程和工作,还讲述了共青团员在斗争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英勇事迹。
毛主席听得很认真,一个劲儿地点头示意,最后,他指示说:
“今后共青团的工作重点,还是要以发动青少年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为主,抓好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动员青年随时参军、参战,保卫我们的红色政权。”
与毛主席的谈话,令萧华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谈话结束后,毛主席还专门留下他一起用餐。毛主席的亲切和面对工作时严肃认真的模样,一直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里。
同样的,小小年纪的萧华也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主席听着他的工作汇报,连连大赞“他日后一定会有出息。”
不久后,萧华便接到了到红军中开展工作的调令。同年6月,萧华来到了红军总前委,出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
时任红四军政委的罗荣桓将在红四军组建共青团的工作交给了不满15岁的萧华负责。虽然倍感压力重大,但他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将红四军的青年组织建立了起来。7月,萧华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1933年夏,少共国际师成立,这是一支由共青团组成的年轻队伍,成员们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最小的才14岁,很多人都没有枪高。萧华出任师政委,他成为了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委。
长征开始后,萧华率领少共国际师承担起了开路先锋的重任,为了带领广大战士们克服极端恶劣天气和敌人围追堵截等各种难关,萧华以身作则。生活中关心、鼓励战士们,部队休整时他也一直忙得停不下来,时刻观察、掌握战士们的思想动态。战斗打响后,他总是第一个冲锋在前,带领战士们浴血奋战,一次次取得了胜利。
到达陕北后,萧华又率军参加了直罗镇、东征等重大战役,并在战斗中多次受伤,立下赫赫战功。
1938年,萧华出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队挺进冀鲁边区。虽然国共合作抗日是大势,但国民党内不乏“反共”行径。
当时,冀鲁边区被夹在了国民党政权中间,山东的沈鸿烈更是一再叫嚣着“反共”,还与河北的鹿钟麟积极策划“反共”,想要把八路军赶走。
在这一背景下,萧华决定与沈鸿烈进行谈判。12月的一天,萧华亲自来到惠民,与正在这里视察的沈鸿烈进行谈判。
沈鸿烈听说萧华年仅22岁后,十分看不起他,毫不掩饰地指出:“一个娃娃司令,也敢来和我谈判?”为了给萧华一个下马威,沈鸿烈还安排手下人在萧华进城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和岗哨。
没想到的是,萧华对这些小动作毫不在意。进城后,萧华被安排住进了旅馆,沈鸿烈迟迟不现身,他想借此惹得萧华生气离开。
然而,萧华并不在乎沈鸿烈的冷遇,他安慰身边的同志们:“既然来了,就暂且等一等,看看沈鸿烈究竟要把我们晾多久。”
当然,萧华并没有一味等待。他当即找来纸笔,写下了《告惠民各界的慰问信》,在大街小巷散发。紧接着,萧华又在惠民积极开展工作,前往学校进行演讲,看望伤兵……一时间,各种称赞萧华的声音此起彼伏,批评沈鸿烈消极抗日的声音也迅速扑面而来。
这时,沈鸿烈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即安排了与萧华等人的会面,经过三个小时的谈判,沈鸿烈从最初的“反共”被迫同意了抗日,足以看出萧华的能力。
沈鸿烈为自己曾经看不起“娃娃司令”而深感懊悔。萧华离开惠民当天,沈鸿烈更是亲自送他出城,态度很是谦和。
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