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歌
这篇文章是几年前我在本地“无锡百年工商名城暨荣氏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涉及三个关键词:百年工商名城,荣氏家族和锡商,中国式现代化。发布这篇旧作,意在辞旧迎新之际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无锡实践加油。
1、百年工商名城和锡商群体
无锡是一座工商名城,这个认知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广大无锡民众心中。无锡在清末民初崛起,原来的一座江南小城,迅速发展成为工商经济名城,这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奇迹之一,关于锡商群体和无锡的崛起,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其中有许多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经验值得发掘、研究。
有一种意见把无锡称为第一工商名城,这是值得探讨的。需要把无锡最初的工商经济发展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段中加以考察,这是中国城市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初期,众多城市开始了自己的工商实业的发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我们不难找出工商实业最早萌芽的城市和发展最快的城市。近代工商实业发展最早、最快、以及规模最大,可能就是“第一”工商名城的三种基本标识。当然,也可以从某个专项去寻求专项第一。
但是,不管无锡是不是第一,它都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工商名城之一。
一般以1895年作为无锡近代工商实业兴起的发端,这一年杨氏家族创办了无锡第一家民营的业勤纱厂。此后半个世纪内,无锡从一个农业文明的县城迅速成长为工商名城,其主要推动力是无锡的民族工商实业家群体,他们被后人命名为“锡商”。锡商不仅为无锡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还为把无锡推进了经济发展迅猛的快车道,使无锡率先进入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堪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荣氏家族就是无锡近代化进程中最著名的六大家族之一,与杨、薛、唐程、唐蔡、周等民族工商实业家族并称。
荣氏家族主要指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建的荣氏工商实业集团。在20世纪上半期,无锡各家工商实业集团中,荣氏企业在规模实力方面排在首位,是锡商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经称誉:“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1986年6月,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你们荣家对发展民族工业作了贡献,是有功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在历史的变迁中,荣氏企业现在已经传承至第四代。如果从荣氏兄弟的父亲荣熙泰先生创办广生钱庄开始,已经传承五代。
无锡学者曾经概括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第一代,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民族工商实业,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第二代,荣毅仁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大改造,亲身参与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代,荣智健等人对中国市场经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第四代,继续传承并创新,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和实践。
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正式将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明确为“四个现代化”。
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75年1月的四届人大上,周恩来重申了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两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9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前进,发展,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20大报告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含义,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3、荣氏家族及锡商群体与现代化的关系
锡商、荣氏、无锡的崛起,大致发生在1860年之后,至20世纪20-30年代完成。这段历史,对于世界,对于中国,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1)近代社会的开端。
中国历史把1840年定位于近代的开端。这一年发生了英国与大清之间的鸦片战争。鸦片是英国对华贸易的一种暴利商品,所有,这场战争是经济利益引发的战争。
中国历史把这一年定位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是新兴的工业文明与古老的农业文明之间的战争。英国当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大清皇朝处在农业文明顶端步入下坡境况。
(2)现代化的含义
现代,是相对古代而言。化,就是变化。所谓现代化,就是社会从古代向现代的变化发展。
对于现代化的起点,有各种意见,有认为应以文艺复兴为先导,以工业革命为开始;有认为应以英、法、美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为开端;有认为以工业革命为起点等等。
我认为,现代化应该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为起点。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现代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早于工业革命。因此,现代社会的形成一定会受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文化事件的影响。但社会的真正转型是以工业革命为前进动力,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才有了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深化和拓宽。
农业起源于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农业社会可以看作古代。工业社会是替代农业社会的新的历史时代,因此可视作现代。工业革命快速推动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全面进步。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50-60年代,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至50年代,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科学技术成为主要动力,因此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航天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成为三大热点。
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热点是人工智慧,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等。
英国经济史学家哈特维尔评价工业革命时说:“工业革命明显的和本质的特征是:总产值和人均产值增长率的持续上升,这种增长和以前的增长相比是革命性的。”
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收获,在二三千年的农业社会几乎稳定不变。但进入工业社会后发展迅猛,令人惊讶。按照史学家麦迪森的估算,公元元年时世界人均GDP大约为445美元(按1990年美元算),到1820年上升到667美元,1800多年里只增长了50%。同期,西欧国家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从公元元年的450美元增长到1820年时的1204美元。从1820年到2001年的180年里,世界人均GDP从原来的667美元增长到6049美元,增长了9倍多。2022年无锡人均GDP达到19.85万元人民币,约合3万美元(以1:6.78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说:“在过去500年间,人类的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惊人成长。公元1500年时,全球的人口大约有5亿,但今天已经到了70亿。人类在1500年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共约合现值2500亿美元,但今天每年人类生产的价值约为60万亿美元。在1500年,全人类每天总共约消耗13万亿卡路里,但今天每天要消耗1500万亿卡路里。(看看这些数字,人口增加了14倍,生产增加了240倍,消耗的能量增加了115倍。)” 赫拉利此书完稿于2011年,他所用数据应该是2010或2011年的。
仅从物质层面,可以看到,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充分涌现。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诸项条件中,有一项就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既融合于了世界历史潮流,又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3)荣氏家族及锡商群体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清末民初无锡的崛起,以荣氏为代表的锡商群体是最大的作俑者和推动力。他们的直接成果,使无锡从默默无闻的小县城,一跃成为全国排名领先的城市,经济实力领先,相关产业领先,产业工人数量领先,其时光辉盖过了昔日的常州府、苏州府等农业时代的大城市。
这个认知,目前已经成为无锡和无锡人的普遍共识。但这个认知还只是表层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
既然现代化与工业文明紧密相关,而1840年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随着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企业从官方创办起步。无锡这批从1860年(洋务运动发端于60年代)之后陆续走上学习和创业之路的锡商,19世纪80年代创办了外贸商行等,90年代中期之后陆续创办民营现代工业企业(清朝在1895年之后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他们不正是中国现代工商实业最初的探索者和创新者吗?这不容置疑。他们对于无锡的贡献,不仅是经济发展,还有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人们的身份转换,大量的企业创建、实业发展和产业工人出现,是这个城市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鲜明标识。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在这个意义上,无锡就是中国最早进行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早进行现代工商实业探索和创业,并且取得最初成果的城市之一,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中国最早进入现代化历史潮流的城市之一。这才是荣氏家族及锡商群体对于无锡发展的深层价值所在。
荣氏家族及锡商群体对于无锡现代化的价值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文化的。无锡至今在国内城市保持着一定的领先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锡有着“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这种精神清晰地表现在荣氏及锡商群体的创业之中。
1840年之后,大清政府与外国列强不断签约,开放通商,大大小小,一共开放了100多个通商口岸。其中两次鸦片战争开放了沿海和沿江共15处,依次为广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南京条约)和牛庄(后改营口),台湾府(台南),潮州(汕头),登州(烟台),淡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天津条约)。
无锡并不在开放通商城市之内,与周边的常州、苏州、嘉兴、湖州各府诸县一样,这些府县在当时并未成为民族工商实业的首创发源地,也没有取得杰出的经济发展成果,其中很多县城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是以农为主的农业县。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锡商群体的“四敢”精神,勇于创新、创业,其时无锡会有一鸣惊人的崛起吗?
继续思考,这样的文化精神传承,与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发展时的“四千四万”精神之间,是否有着血脉关系?
可以说,没有“四敢”精神,无锡就不可能抓住历史机遇,从一个千年县城崛起并腾飞,成为现代中国的工商名城和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市。
荣德生先生在1912年写过一篇文章《无锡之将来》,表达了一种极具前瞻性战略胆识的发展思路,表现了强烈的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同年,他开始创建梅园,这座园林成为中国现代山野主题第一园林,带动了当时锡商建造园林的热潮,开创了无锡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穿越百年时光,荣德生先生的胸怀、胆略和眼光,至今让我们惊叹,与其同时代的锡商群贤们,同样令我们敬佩。他们的这种敢作敢为、敢于创新的文化精神,将继续成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美好新无锡的重要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吴歌,文史学者,品牌战略学者,资深媒体人,研究员,江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策划,无锡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正在努力成为一名有文化有情怀的吃货和文史写手。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